论坛嘉宾:
清华x-lab创业DNA基金管理合伙人戴永( MBA2006-P1 )
鹦鹉螺CEO胡宇东( MBA2011-P3 )
英烁智能创始人年洁(MBA2013-P3 )
悟空租车CMO 朱旭(MBA2015-P2)
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晓华( MBA2016-P2 )
清华x-lab互联网与信息创新中心负责人夏 立( MBA2016-P1)
![1526546594652026651.jpg DSC_0218_副本.jpg](/__local/2/FA/A3/43A6EECF39EFFA46AE618BBED69_7F07EC08_19DA8.jpg?e=.jpg)
从左到右依次为:胡宇东、陈晓华、戴永、年洁、夏立、朱旭
在论坛主持人胡宇东的引导下,各位嘉宾围绕创业经历的沟沟坎坎与创业感受的悲喜交加进行了交流分享,全场气氛热烈。胡宇东首先抛出的问题涉及创业历程,他直入创业的三个“核心信息”:“曾经最多一次烧过多少钱?曾经干垮过几个创业项目?平时业余爱好是什么?”问题涉及最大融资额、创业尝试频次及个人创业信息,均为创业关键点。
陈晓华分享说,作为激光器的制造经营者,自己创立的凯普林光电科技公司迄今逾十年,一直依靠内生增长。在“以投资人背书”的建议下,去年年底从科学院基金一次融资6500万元。他说,虽然创业中也曾三易合伙人及高管团队,但自己仍是公司创始人,坚持至今,目标清晰。他的业余爱好是跑马拉松。
戴永则从投资角度谈“烧钱多少”:自己所在的清华x-lab创业DNA基金第一期募资完毕,总计3000万元,投向32个含清华基因的创业项目;第二期2亿元,正在募集。他说,从2006年创业伊始迄今,经历了两段创业:前段是自己开展的创业;后段即目前的DNA基金,成绩令人满意。他的爱好是赛艇,现为清华体育部赛艇教练,三年以来,已拥有一批以MBA群体为核心的 “赛艇人”,队员400多,团队取名“蜻蜓”(与清华赛艇人谐音)。
年洁介绍说,自己入学时曾做财富管理项目,后以“斑马社互助保险” 项目参加2013年清华“校长杯”。项目经历阶段转型后,并入了另一个团队的合伙人。作为一支小团队,她带领英烁智能以微少资金运作,将在清华MBA所学的工商管理课程知识全部付诸实践。实现了并购重组,前有投资人跟进,后又引入新投资人,有声有色。她有两点感触:其一,创业是奇特的阅历,经历艰难重组之后是一场蜕变;其二,无论是与投资人打交道,还是积累创业经验的过程,都充满了温暖的集体感。她说,在去年并购重组的关键节点,戴永给予了重要帮助。
夏立谈到自己迄今6年时间创建了4家公司。最初,他曾与两位合伙人一起用4个月开发出产品,在融资阶段平安创新投资300万美元。后来他一直担任技术负责人(CTO),现在是清华x-lab互联网与信息创新中心负责人。他分享说,创业会受各种市场因素影响,因此决定报考清华MBA,希望找到支配创业成功的核心因素。他爱好广泛,喜欢骑机车、滑雪、极限等冒险运动,并认为参与各种运动有助于以新维度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维,以多元视角思考创业问题。
朱旭介绍说,他参与创建的悟空租车主营自驾租车,其模式是,将中小租车企业对接至平台,赋能标准化产品服务。而分别针对B和C不同客户端投放广告,需大量烧钱。创业以来,公司进行了5轮融资,从初始几百万元到近亿元,总共烧掉了超过一亿元。公司迄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创业,管理层尚无更迭。他说,4位创始人的专业与性格互补,关系稳固。他的爱好是健身。
此后,胡宇东“压轴”介绍了自己,他于2010年创立了教育机构鹦鹉螺,作为一家全国连锁的中小学学习管理中心,专门从事互联网远程教学。鹦鹉螺的融资前后经历天使、A轮、A+轮,总计逾一亿元。他谈到,今年开始着手远大的战略转型,包含对教育产业的整体规划。年初,他与MBA校友们发起成立了100亿元(第一期3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他说,重点还在教育,只是换了一个视角:既有实业的教育项目,又有资本市场对教育领域的投资。
接续刚才的话题,胡宇东又概括提出了两个创业感受方面的问题,即请在座嘉宾谈谈自己在创业中所经历的最欢欣与最痛苦的两个难忘时刻。
朱旭说起自己最快乐的时刻是公司获取首笔融资那天。他分享说,从最初辞职创业,到达成对接协议直至资金到账,历经近4个月的煎熬与纠结,可谓心情别样、感受迥然。2014年12月25日晚九点多钟,恰在MBA全国统一联考的头天晚上,他获知天使投资紫辉创投的资金确定将到账的消息。正在复习中的他欣喜若狂:得到市场投资人的认可,夙愿得偿,心情豁然开朗!他谈到最痛苦的时刻是,账面仅剩十余万元资金,却需马上支付100万元的工资。焦虑不安遍及周身,尤其年关将至,一旦欠账,于良心、于社会责任都无法交代,但他却不能随意透露公司的资金状况。他紧急寻找解决途径,包括抵押房产……经历了种种痛苦,他会为未来融资做各种选择,也会设定各种应对预案。
胡宇东分享说,鹦鹉螺的天使投资是借助清华的平台取得的,也是自己最喜悦的时刻。2013年他代表清华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商学院创业大赛,与全球80支进入决赛的团队同场竞技,最终他在决赛获奖并取得了天使投资。他认为,清华MBA是强大的舞台,可接触到最优秀的投资人,创业者应该好好把握机会。他表示,最痛苦的时刻也同样有过抵押房产支付工资的窘境,当时他也曾不假思索。
夏立认为,融资既是愉悦,也是他日需偿还的“负债”。回想创业之初,他强调,头等大事是解决收入问题。他讲述,那时的条件艰苦,仅有两名员工在家办公,产品方案获得用友公司青睐后,为应对其前来走访调研,便临时租用办公室,并请多人“充斥门面”,最终获取了百万订单。其间苦乐交织,痛并快乐成了最大的欣慰。他说,最痛苦之事莫过于创业第三年时,在创业公司相处了两年多的早期团队成员,历经创业艰辛,饱受各种压力,却因为家庭争吵面临离婚,离职已无可挽回。那天夜里,他忽然醒来,不觉潸然泪下——无助的绝望从心底蔓延。
片刻沉默后,胡宇东感慨地说,创业永远是处于24小时待机的辛苦状态。老婆可能会说:“不在乎你赚多少钱,在乎每周陪我出去逛逛。”创业者答道:“等将来赚钱了,可以自由地陪着你。”回答却可能是伤心的:“可是青春只短短几年,你不在我青春年少时陪我……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年洁接着话题谈到,理性的创业者能在创业环境中奋斗就会感到快乐,而“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掌声未落,她继续说,很高兴家人们支持自己,有幸可以坦然去创业,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汲取社会认知,感恩收获。而她在创业中最痛苦的事发生在去年夏天,“项目进展不下去了,钱却没有花完”。当时她刚获得天使投资,但支出不多:仅用一部分资金进行市场验证。她发现模型存在问题,为了避免将投资人剩余的资金“打水漂”,就决定立即改变投资方向,她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迷惘期。所幸项目转型及时,目前发展顺利。这一决策也奠定了她日后并购一家赢利小公司的基础。
戴永讲述说,自己有十年的创业基因,理解创业者的那份孤独无助以及无人倾诉的寂寞。于是他发起成立了“清华MBA创业者社群”,看到创业同路人之间充分交流、互联,自己最感到愉快。他也坦言,不存在某个最痛苦的时刻。他成立的创业DNA基金管理之所以称“DNA基金”是表明,创业者往往携带类似的“DNA”:在创业征途上跋涉,缺乏坚定的信念不可想象。为了克服创业可能出现的痛苦,他还成立了创业者“西山会”,与2006级同学创业者发起组织每周爬香山活动,锻炼意志,释放心情,化解压力。在爬山中他领悟,当创业者遇到貌似过不去的“坎儿”,不过是大沟大壑中的小山坳,创业之路并非因“看见而相信”,而是“相信了才看见”,若想要自己的人生精彩浪漫,那就选择创业——它迥异于转型。
陈晓华分享说,最喜悦的时刻是自己创业后拿到第一笔150万美元的订单,欣喜源自这笔订单蕴藏了太多的艰辛。当时创业产品激光器多依靠外销。向美国一位主要客户发传真后,未得回信,他便一直锲而不舍地打电话到他的办公室,且成为每天的头等大事;这期间他还克服语言障碍,反复训练英语。坚持一个月后终于取得联系并拿到了这一订单。他认为,创业中欢乐与痛苦的程度成正比。创业对人性是极大挑战,最煎熬的时光是超越自我、改变性格,创业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他说自己以前性格内向,最痛苦的一次是与客户在一桌吃饭时,滴酒未沾就去卫生间吐了,因为内心感到无聊而痛苦。类似痛苦持续了一年,他会强迫自己做许多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事,以突破自己,而这过程最痛苦。之后他参加沟通培训,逐渐跨过了这一障碍,沟通顺畅了,性格开朗了,这是创业带来的附加值。他说,创业未必带来大富大贵,但却可以改变自己——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
胡宇东又问嘉宾,如何理性看待创业和做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利弊?夏立说,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的转变中自己悟出一个道理:每个人的人生都在扮演不同角色。创业后他发现,自己可以扮演之前不被自己、周围人认可的角色。其实当自己彻底打开心扉,以一种迥异的心境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会获得更多认知,同时与周围人达成更亲密的关系,产生角色认同感,达成更多共识。这样作为创业者在面临复杂问题时,就能迅速转换身份角色,顾及方方面面,建立信任关系,承担各种角色与责任。在角色承担上,创业和做职业经理人二者存在差别,利弊各异。
朱旭谈到这二者利弊时,强调“利”就是让自己达到“另一高度”,他之前在做职业经理人时,关注自己是否胜任、绩效表现以及职业发展,而觉得当老板安逸,无非是开会定战略。而自己创业当老板后,发现无论在哪个位置,各有难处。创业者须考虑在大行业背景下自身的位置、扮演的角色、企业组织架构、企业文化、战略方向、下属职责定位等,这些都不是此前所擅长、所涉足之事,职业经理人也无需考虑。这些年创业他的感受是,逼迫自己从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做事角度,转变为“看人、看方向”,用视野解决问题。他理解,二者各有不同属性,要看自己更擅长哪方面。他谈到,选择创业是将事业当作生命,偶尔兼顾家庭。若想以家庭为主,就很难在创业事业上投入精力,这是最大的“弊”。
年洁提及,今天的主题是创业,而非转型,自己坚定选择创业。原因之一是源于切身感受:进入清华校门,在清华这一平台上可接触更多投资人、资源、伙伴。今天到场人士应该都是对创业满怀热情,而非选择做职业经理人,创业可谓符合内心驱动力。二是,即使有丰富资源、强大平台,还要未雨绸缪。创业艰苦,尤需坚持,这才是永久的驱动力。
戴永认为,在学校低年级讲创业需谨慎,因为这些学生尚缺乏对经济社会、国家政治等各方面的足够了解,而缺失这些则很难创业。创业与做职业经理人二者并不对立,而是各有利弊。从创业角度看,当老板看似“绝对自由”,却最无自由可言:在单位做职业经理人时,可请假缺勤;而亲身创业时,则无人可顶替。虽然创业者“自己说了算”,但却需承担一切,不能撂挑子。他说,创业这种“弊”其实很大,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如既往。从职场角度,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必要深谙商业。只有在职场历经风雨后,选择创业或许才正合时宜。他认为,创业是广泛的概念,存在着独立创业、加入创业群体、产学研结合、跨学科跨界合作等各种形式,而在这方面清华的优势独一无二。
胡宇东就此话题评论说,自己曾担任唯一一届的创业发展部部长,发起设立“创业伙伴计划”,研究国内外创业特点。他发现,国外大量年轻创业者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他们的创业团队已拥有强大的职业经理人组合,从核心迅速将初创企业武装起来,推助创业者度过艰难的早期创业阶段。在创业文化方面,中外明显存在差异,国内更多将创业理解为“自己当老板”。其实,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并无“鸿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每人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各安其位。职业经理人可在创业公司里持有股权、期权,形成有机组合,快速推动优秀企业成长,创造价值,改造社会,他们也分享公司迅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陈晓华分享说,提起创业和职业化,最初一个人可能在一家企业打工,积累自己职业化的能力,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主动或被动(自己即是被动)出来创业。二者区别,可以借喻对比:创业好比攀岩,可快速登顶,沿途可见无人可及的风景;做职业经理人如同沿一条公路攀登,登顶过程更平稳安全,但速度会减慢。这二者本无优劣之别,唯有担当不同,体会不同而已。他说,当前创业已成时代潮流,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方式,这是创业诱人之处。这就更需了解创业和打工的真实差别,避免在选择时出现失误。
座谈之此,胡宇东做总结发言。他强调,今天圆桌分享会的内容“既多且少”。“多”是指有许多精彩创业故事和心得体会,同时还多有启发。“少”是指意犹未尽,还不过瘾。他说,“今天小小的分享仅是抛砖引玉而已,在座的每位在创业大赛中还会接触到更多项目的比拼、更多投资人的点评以及更多老师的指导,会迸发出更多火花。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比赛中都能得到更多的启发与收获。清华是一个大舞台,拥有众多的工科院系,拥有优秀的科研成果,有待清华有志者挖掘其价值。清华经管学院在中国商学院的管理教育中居于顶尖位置,拥有极为优秀的管理学大师、十分接地气的企业案例;清华MBA更是极佳舞台,拥有出色的实战经验齐备的同学伙伴。所以,热忱欢迎更多的清华学子与校友加入创业行列!”最后,他期待在今年的创业大赛上,看到所有参赛伙伴们的优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