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编者按:静的夜里,徐徐清风吹拂,细雨薄薄地打在车窗上。王济武喜欢在这样的路上驾车兜风,这个时候的他最放松。看着经历重组和并购的公司日渐发展壮大,他成竹在胸。    

 

●苏塔娜

——望大势

  新的历史时期,向何处去?大家都在问。民生油盐到社稷发展,老百姓到专家,热闹非凡。然,大势如何看得准?俗话讲:高瞻。

  王济武那时那刻在山顶。看云海翻腾,凭借着多年的历练,他提出启迪控股拥有的优势资源将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拔得头筹。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后,启迪控股已经将中国高科技业内顶尖企业纳入麾下:成功研发全球首台云计算机的紫光股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空气治理企业亚都公司;太阳能转化技术全国领先的清华阳光;拥有物联网应用发展核心技术的超高频RFID芯片的扬州稻源。而这些并购重组只是王济武布局的一部分。

  在他的版图上,“科技新城”才是他的预期:“中国的城镇化率未来十年将能够达到70%。将来,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将是各类快速成长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将为中国走向经济强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启迪控股为此已经初步完成了平台的搭建。但是,只搭建平台还不够,启迪控股要做的是将这平台上站立的舞者和剧目复制、移动、进化、升华,从而实现动力元素的聚合、聚集、聚焦、聚变。充实启迪控股科技实业的力量,在启迪控股布局全国的契机下,将科技创新的动力带向各个区域,促发区域的创新力量,同时将区域的联动价值创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突出的案例就是紫光股份在移动中实现了云计算机的研发:紫光股份是清华科技园主园区的企业,旗下紫光软件集团为了寻求资金,通过无锡园区的运作落地无锡;后来为了拓展业务,通过南京园区落地南京拓展大数据处理业务。在这三个区域联动的过程中,北京的清华科技园主园区是它的总部和支撑;无锡是资金来源;南京是市场需求。实质上,紫云1000是北京、无锡、南京共同孵化成功的,这就是聚合效应。

  目前,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布局只是启迪控股这个平台上的走廊区域,未来的启迪控股的发展目标将是建立科技创新的“群”概念。现在的科技新城就是这个群的基础物质载体。科技实业集团、金控集团、教育集团、酒店集团等将在未来的科技新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样的思路,王济武不是一时兴起。这些都是他多年在战略规划方面训练有素的结果:国民经济系的专业学习,涉猎广泛的爱好让他对各种课题都能迅速把握要点;对哲学思想的孜孜探究让他能够在更开阔的世界中思考方向;精准的执行力让他能够在工作中用简单的方式直击要害。他具备对大势的感知力,擅长“远瞻”。

——虑周全

  在王济武的事业中,江苏启迪是他实践自己设想的初步探索。进行了几个项目后,他发现真正能够称得上创新源的是“人”。创造力是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之后的更高一级层面。现在看,很多园区的建设忽略了人的基本需求,这些园区地处偏远、生活不便、环境尴尬。这样的园区怎么焕发人的创新力?在北京,亦庄开发区没有什么餐厅,得到大兴区吃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交通不便,公司招不到人,回龙观的人每天都要在上班路上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试想想,这样上班的人心情不愉快,体力耗费大,创新又何尝谈起?

  以香港和日本为例,这些资源有限的区域,为什么活力那么大?因为他们能够把有限资源灵活运用,让资源为人服务,促进了服务业高度发达。日本街区狭窄,街边店铺林立,看起来很杂乱。但是,充分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有地吃饭、方便购物、生活便利。这些细节是日本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一个例证。有谁能够想象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丰田能够实现生产全部零库存(JIT:just in time)?日本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只有与其相关的物流行业、技术研发、零售服务甚至生活服务都能够高度发达才能实现这样的生产方式,而这样的生产方式恰恰是调动了所有服务业的创造力。王济武认为划分服务业的范围和级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每一个行业都是其他行业的服务支持者,既互为服务又互为生产;服务业里没有高端和低端之分,将服务业做到极致就是顶级服务。

  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将会因为各类高科技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服务于人是实现这些变化的重要支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慧城市将使得人们对于办公室的物理载体需求降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高度发展,让人们可以在家里办公,不需要将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交通上。这种低碳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人”的需求,未来居住和生活的重要性将大于写字楼——有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才会需要有个写字楼,而不是因为有写字楼才需要在周边建商住区域。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简单举例子:如果在小区物业管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那么小区就能实现真正的应急指挥;如果在高尔夫球场实现物联网技术,就能实现球场实时情况的全方位管理。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各种专用人才的专业多元化,需要有想象力。现在的启迪控股就拥有这样的优势——各团队专业沟通顺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个团队能够充分利用集团内部资源,互相借力,各版块的业务发展生机勃勃。

  未来启迪建设的科技新城要实现自我规划和配套,在我们的建设区域内充分实现“工作、生活,人生快乐之旅!”。

  不同的领域怎么能够融合地这么顺畅?王济武的大学生活让他拥有了常人不具备的“通感”。正因为在清华就读期间能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他很轻松地将各种不同事物建立起看似不可能的联系。还能将这些联系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事业型态。

——致泰然

  王济武执掌的香港百骏集团曾经从5000万融资起步,8年后,净资产增长10倍。在大家都为之惊叹之时,王济武却轻描淡写地说:“从2002年到2010年,我们一直都在做事,这个增数我们也没有特别留意。直到我们开始做战略研究才开始关注这个数据。”

  在王济武的成长历程中,他很在意“渔”——此“渔”非彼“鱼”。从北京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拆迁办到香港北京控股集团战略部、从房地产到金融领域、从香港到茅山,每一次的转变都给他带来无尽的人生财富。期间,泰然自若亦是他诸多经历后的必然。而那份泰然也让他比更多人清晰地看到未来的路。

  在北京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这个差点错过招聘的清华毕业生在认真了解拆迁的工作内容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实的拆迁方案。但实际工作远比一个方案执行起来复杂。王济武到现在都觉得在拆迁办干活:公平、公正、合理是最难的,也最难得。经过公司的培养,王济武开始进入资产运营部门,接触金融运作。

  1998年,王济武进入北京市委外派香港从事金融工作的后选人之列。很多人都觉得去了那里要从头做起而且在北京的待遇和前途就不能再考虑了,实在没什么希望。王济武没想这么多,他看重的是到香港学习金融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给了王济武更大的天地和事业。在香港工作的七年里,王济武不但带领团队促成“同仁堂”等知名北京国企海外上市,还深入到香港当地的生活中体会、感受港人的金融思维。

  2002年,王济武结束香港的工作准备回京时,情况与原本的预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王济武不愿意混日子,回到家乡茅山。在他登上山顶的一刻,心绪泰然地决定“自谋职业”。有渔岂能无鱼?

  王济武凭借自己在香港金融领域的资质和对大势的准确判断,成功地实现融资5000万。带着这5000万回京的他,很快找到了投资项目。凭借着多年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王济武准确判断大势,很快就使资产规模成倍壮大。期间的多次运作让参与投资的合作者为王济武的能力折服。合作者们获得了项目利益,而王济武得到的是品牌价值,这个价值就是“渔”!

——蕴清华

  正当香港百骏转型之际,清华大学也正在考虑为清华产业注入新的基因、新的机制、新的资金。而王济武与时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徐井宏的接触恰水到渠成。原是竞争对手的两个人竟然志同道合最后成了一家人。为什么选择王济武?“忠于事业,忠于朋友,忠于清华”是陈吉宁校长对王济武的评价,简单却中肯。忠于事业,王济武做事业不图眼前利益;忠于朋友,王济武对朋友爱护有加;忠于清华,王济武对清华无限热爱。

  对王济武而言,香港百骏的今天足以证明他拥有的能力。穿着五十元一件T恤的王济武淡定地描述自己加入启迪控股的感受:当时只是想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我还能为清华做什么?在众多回馈母校的方式中,王济武选择为清华创造效益。王济武倾力投入的不仅仅是他的事业,更是他浓厚的清华情、爱国情。

  团队的顺利融合和平台的顺利搭建是王济武这两年里最为关心的。百骏团队与启迪团队能迅速融合恰恰是因为两支团队都具备的清华精神。在这里无论是否来自清华,清华精神都已经融入启迪人的一言一行。这使得团队的目标方向易于统一,行事间更易沟通。启迪商学院是王济武培养团队的教练场。来自启迪各个机构的骨干力量融入其中,而导师则是来自启迪精英的高管团队。实际工作中的难题,边学边解决;新业务的建立,边学边拓展。各项业务生机勃勃。

  到2013年底,启迪控股管理总资产已逾300亿;中美跨境孵化基地在美国硅谷创建;实现战略升级,形成了涵盖地产、金融、事业、酒店、教育、传媒等“三核驱动、多点联动”的多位一体业务架构。未来启迪控股将成长为清华产业之花。而王济武的另一个目标是让每一个在启迪工作的人都能幸福,实现全员分享企业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在科学的企业治理机制下,经营权百分之百交给管理层。这极大地调动了启迪各个参控股公司的积极性,正是这样的机制吸引了很多成熟的创业公司加入启迪控股。

  而源于清华精神的启迪精神——心存感激、脚踏实地、眼望未来——也在潜移默化中如绽开的紫荆花一般生机盎然。

  山巅之上,王济武是否已经找到那朵生命里的白莲花?

  来源:《清华人》清华科技园创建20周年纪念专刊 略有删节和修改

    (转自清华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