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1998级MBA-F3班校友访谈录
采访时间:2014年4月26日下午
采访地点: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B104室
多少年前,我们怀揣希望和理想告别校园,走向四面八方;
光阴荏苒,我们满载经历和荣耀回归经管,重又欢聚一堂。
白驹过隙,十五载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每一个在1998F3班学习和生活过的校友,那些昔日回忆中与青春做伴、为理想奋斗的光影片段,恍如昨天,依旧历历在目。
走出机关、走进校园
1998级无疑是特殊的一届。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与当年很多人争先恐后去各大部委工作的传统潮流相反,1998级校友响应了时任经管学院院长朱镕基的号召,放下曾经的“铁饭碗”、离开公务员队伍,去读MBA、进入企业,而这其中的很多人当时都已是各机关的业务骨干,放弃既有的成就、走向众多的未知,这需要极大的魄力。
现从事房地产行业的鄢保华校友说:“毕竟当时我们自愿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为了一个较好的未来,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不同的角色,为自己走出校门积累宝贵的能量。”MBA相关的企业管理等课程及知识网络体系令大家受益终身。毕业时鄢保华选择了咨询业,以更好的接触各个行业,开阔领域、挖掘纵深。一段时间之后,他从咨询业进入到实体企业做管理。谈及MBA对自己拓展视野的作用,他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自己脑子里有很多房间,原本这些房间的窗户都是关闭的,在读MBA以后,好像这每一扇窗户都被撬动了——有的被完全推开、瞬间房间就敞亮了,有的或许只推开些许缝隙但至少展现了一片全新领域去探索。”
吴云飞校友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回忆当年求学的不易,他说“那时候只有小部分同学住校,大部分同学都是走读,来上课都是骑自行车,早上五六点多出来,骑上四十多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到学校”。无论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这一趟自行车骑下来,进了教室都是大汗淋漓。赶上大雪天,摸黑出门、一路吃着雪花儿,一进教室摘下帽子的一刹那融入教室铺面而来的热气里,感觉浑身上下都在滴答水儿,跟蒸桑拿似的,分不清哪是雪水、哪是汗水。
这段为了理想而克服困难、狂热奋斗的峥嵘岁月,是1998级F3班每位同学的共同回忆——苦涩中,也带着一丝丝甘甜。
来到这里,我们是一家人
“毕业后,我们班每年都聚会,最频繁的时候一两个礼拜就聚会一次,虽然有时候来的只有十几个人,但我们没有一刻隔断开彼此间的联系。”在通讯运营商任要职的孙铁铸校友说。
“在校期间,除了官方聚会外,我们班中小型聚会很多。2000年,还一起去户外郊游、爬长城——从司马台穿越到金山岭,欢声笑语,畅所欲言,一路相扶。”
在校内活动中也不乏1998级F3班同学的积极身影。当年班级李国庆(音)同学参加MBA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全班每个人都献计献策、纷纷出力来帮助。这一次次的共同活动,更增进了大家的友谊,“相知相亲,我们就像是一家人”。
“毕业后,我们也经常互帮互助,在各行各业中,咱们清华校友都非常齐心。”
难忘的同窗情谊以及强大的校友资源,是MBA带给同学们的又一宝贵财富。
薪火相传,寄语年轻一代
谈及对新生代校友的嘱托,在某知名集团公司任投资公司总经理的张哲校友语重心长的说,“第一,清华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在校园里要把握机会去聆听很多大师的演讲。在校阶段大家拥有最美好的时光和最丰富的资源,走入社会工作岗位之后这些机会就不易得到了。第二,同学们的互助、合作传统要传承,很多事情当个人力量无法解决时,往往可以从团队获得支持。”
有过HR工作经历的鄢保华补充说:“走出校园后,前十年是比较关键的,每个人的兴趣和长效的把握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前五年是不断尝试、不断找自己最适合的岗位的过程。但在这个阶段完成以后,必须要确定下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不断学习、锻炼、‘干好、出活儿’,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相关的人脉。”
最后,校友们提到1998-F3班当年的证券投资学任课教师潘福祥老师上午在综合体育馆师生重聚共叙大会上演讲中的一段话——今天回到学校里来的,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目前暂时还有些缺憾的,大家都要有一个相对好的心态:功成名就的,也不要沾沾自喜,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你身上的担子更重;目前暂时还有缺憾的,虽然曾经同样的努力没有立刻获得同样的成就,但请不要抱怨,相信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发展。
从六教出来,道路两旁的银杏树干挺拔、枝叶葳蕤;楼间穿过的微风融润春暖、沁人心脾——这岁月变迁的见证者们注视着比平日里更热闹的校园、看着来往而过的老校友和新同学,把已镌刻进光阴里的回忆和即将发生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对1998-F3班级的采访到此结束,而校友们的重聚仍在继续。昔日的同窗,有叙不完的回忆、道不尽的点滴。“来到这里,我们是一家人”,岁月如歌,未来的时光中,1998-F3班的校友们依旧将携手歌唱。(清华MBA校友会学生记者 曹倩)
附注:曹倩是清华MBA2014级预录取学生,与其他30几名学生一起作为志愿者参加了2014清华MBA校友返校接待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