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院30周年院庆采访手记
重聚•珍惜
十年,不长不短,如白驹过隙、弹指一瞬。这十年,却也是自强不息、厚积薄发、建功立业的十年。对很多2004级的经管MBA学子来说,十年再聚首,感触万千。而事实上,情感的纽带一直牢牢维系着同学情、师生情、母校情,只是每一次回来,感触都有所不同。
2004级MBA I1班的周军说,这次院庆返校最大的感受是开心和珍惜。当年同班的内地同学在50人左右,这次有43名同学回来。60多名境外同学中,如今大多数并不在内地了,但仍有一名台湾同学特意千里迢迢赶回北京参加院庆。26日院庆当天上午,在清华科技园阳光厅会场外,这个班的同学也是最早集体到的,他们亲切地谈笑、问候、合影。周军说,班里每年元旦都会组织同学聚会,虽然人员组合会有变化,但“同学间的情感纽带一直牢牢维系着大家的感情,倍加珍惜同学间友谊”。对没能到场的同学,班里也会以聚会现场打电话问候以及活动后群发邮件的形式将聚会信息及时告知并分享给每一个人,现在有了微信群就更方便了,平时小规模的同学聚会也有很多。
2004级MBA P1班的张卢锋也是这一年级的同学,他同时是2013级MBA学生的校友导师,和学院间联系相对更频繁。他深有感触地说,每次回来的感受都不同,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毕业时间越长感受越强烈。在学校学到的做人做事、专业能力等,都是受益终身的。
平台•信任
经管MBA作为平台,就像一块带着无尽光荣与梦想、青春与激情的巨大磁石,吸引了各行各业的有志青年。
2004 级P1班的周院进用“同学变化大”来形容此次返校的最大感受。班里有多名同学实现了职业转型,如由传媒记者、人力资源等成功转向投资界。此外,他感受到,MBA同学中创业激情相对更大,班里70多名同学,已有十几位人创业。而他也从在校期间开始创业,在经历了初创期的艰难历程后,如今公司已平稳运行8年。他说,如果不来念MBA,自己可能会一直走技术上升路线,而不是商业管理。而能在创业中,一边奋斗,同时不影响家人的生活质量,是件很幸福的事。
张卢锋则颇有感触地说,有一次谈完业务合作,客户叫了自己一声师兄。他说,常常能在客户中发现清华校友,包括EMBA班、总裁班等,校友的概念也应该更加宽泛。校友间有共同教育背景、共同语言、学习经历,这些都能增加很多信任感,而这些都是通常商业社会所缺乏的。他如今是和君集团合伙人,班里在和君工作的还有3名同学。
2005级经管MBA的同学则将在明年迎来他们的十年,在2005级P1班的王洋看来与中学、大学不同,在MBA同学内部,值得一提的是商业信用。许多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发展契合点,从工作机会到业务合作等。这种信用来自于对清华的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带来对信用本身的保障。商业社会是信用社会,清华MBA是一种以较低成本获得信用的平台。这种信用来之不易,一旦违反,损毁的是学院、学校的声誉,以及清华的团队精神,其代价是高昂的,因此,需要倍加珍惜。
事实上,不仅是同学间的友谊。此次返校,很多校友都带着自己的家人前来,家庭间则相互熟识。在班级聚会现场,周院进一边耐心解答着同学家孩子的字谜游戏,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你会发现,校友们家庭、孩子间也可以建立不错的关系。
互助•感恩
多位校友都颇有感触地说,其实从小组作业、课堂讨论,同学间都在建立深厚的友谊。
周院进回忆说,当时学习财务课程的时候,有不解之处给班里一位从事财务的同学打电话,常常是过了夜里12点,但这位同学都给予了耐心的解答。
王洋对记者说,人与人的结识、交往过程,有着相似的规律,如同谈恋爱一样,一般要经历新鲜、热情的第一阶段,实质深入了解的第二阶段,以及渐趋平淡的第三阶段。班级凝聚力建设,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须相应采取不同建设方式。开始时,可以多创造同学间接触的机会,多搞活动;相识后,要带着感恩、成全他人的心,为同学创造好的机会,让尽量多的人从中受益,这个阶段,往往会碰撞出一拍即合的火花,说不定就会找到满意的合伙人,创办出一家伟大的公司。第三阶段熟识后,要学会包容,承认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容忍他人的个性和缺点,酿造出持久弥新的友谊。
王洋认为,来读MBA不是比谁更优秀,而是在清华“厚德载物”、“行胜于言”、“薪火相传”等精神的共同感召和引领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启迪发展思路,拓展信用平台的,如何有助于此,我们的班级建设就应该怎么做,班级、年级间的交流就应该怎么做,俱乐部、老乡会建设就应该怎么做。(清华MBA校友会学生记者 芮晓煜)
附注:芮晓煜是清华MBA2014级预录取学生,与其他30几名学生一起作为志愿者参加了2014清华MBA校友返校接待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