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upcoming events

/祁增辉   /马克 张运

申请2012清华MBA的李佳同学听说MBA课堂大都采用案例教学,可是何为案例教学?难道就是老师给学生讲解每个商业案例的成功与失败、策略与实施吗?为了体验一下MBA的教学过程,11295点半,她下班后匆匆坐上地铁赶往清华大学,观摩由杨斌老师主讲的《管理思维》公开课。当李佳满头大汗走入经管学院舜德楼401教室,发现里面已经座无虚席,闻讯赶来旁听的同学和考生身上散发出来的活力和热情,驱走了北京冬夜的寒意。

 

杨老师热情洋溢地点评同学们的表演

生动的课堂

80后非常熟悉的“多啦A梦”和“魂斗罗”的音乐中,李佳和在座的200多位同学欣赏了一幕20分钟的卡通人物情景剧。2011F2班的陈妍斐同学不顾感冒发烧,坚持担任导演兼音响师,指点并协助周忠波、梁晓华、张静远、曹伟华、田牧乐、王华琨等同学的表演。短剧讲述五个人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思维带来不同的结果,来阐述管理思维中的“5C”,中间穿插了经典的“小明汉语听力”将气氛带到了一个小高潮。

接着,由黄璜同学主持了“培养经理人还是创业家”论坛,陈扬、黄喆、张妍妍、黄元柱和张筱伟作为嘉宾,就MBA培养的是创业者还是管理者这一问题,依据KSA模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五个针锋相对的观点:黄喆同学认为,中国商学院即有利于培养创业者,也有利于培养管理者;黄元柱则认为中国商学院对管理者的培养优于创业者;张妍妍认为清华MBA开设了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创业者;而张筱伟的观点则非常消极,提出管理思维课仅仅是在培养“麻烦制造者”(TROUBLE MAKER);陈扬同学指出,商学院教授的知识能学以致用的并不多。虽然大家观点不一,辩论激烈,但是同学们对于清华作为一流商学院给同学们提供的良好资源都给予了肯定。

PPT演示阶段,黄瑞和田玉博同学代表各自的讨论小组就MBA培养的是创业者还是管理者,阐述了他们的观点。黄瑞同学以《寻找创业者的精神》为题带领大家展开了思考。通过总结马克·扎克伯格、童之磊、雷军、俞敏洪、马云、史玉柱六位名人的创业史,总结出创业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冒险精神,能够失败以后爬起来,有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田玉博同学认为,MBA培养的不只是管理青年,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

黄瑞同学阐述寻找创业者精神的主题

    体验式学习

看完学生们的表现,李佳非常吃惊,从小到大她所习惯的是那种老师在上面讲授,同学们在下面听讲的传统课堂。但在MBA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做小品、做论坛(Panel)、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我们的观点,而不是由老师单独由上而下的宣贯。

其实,李佳所看到的课堂只是众多“软课程”课堂的一个缩影。清华MBA “软课程”包括领导力开发、管理思维、管理沟通、组织行为学和中国制度环境课程。《管理思维与沟通》不再是人文科学中的哲学讨论,而是与管理实践联系起来,并且以管理实践中影响管理者认知和决策的内容为主体。清华MBA在设计管理思维与沟通课程时做了大量研究,并借鉴了国外一些类似的课程,学生在课前先拿到一本书、一段影片或一个案例进行阅读与思考,然后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表达,进行思维碰撞,随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再进一步阅读,形成更有效的表达,整个过程连环渐进。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杨老师就告诉MBA同学,管理思维这门课程绝对不是告诉同学什么是唯一正确的,它更多地是通过引导和启发同学们思维多样化,引导大家不管是在考虑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制定决策还是进行认知判断的时候,都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索与琢磨,进行批判与创新。

课间李佳与其他备考同学分享时说,“我没想到清华MBA上课的模式会这么生动,这点让我有点意外,同学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口才都让我佩服。”虽然听招生宣讲会了解一些MBA上课的情况,但和自己现场观摩亲身感受完全不一样,李佳希望能早日成为清华MBA中的一员。

思维的转变

F2班同学的精彩演出之后,杨斌教授给大家做了总结和点评,同时对整个管理思维课程也做了总结。杨教授通过将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进行对比,来阐述MBA学习者应该通过思维训练来去除原有顽固的线性思维,进而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

现场气氛活跃

近年来,不少人都对商学院能不能有效进行价值观教育表示怀疑,认为中国的MBA教育长期偏重知识和工具的传授,忽视了能力和品格的培养。因此,清华在入学导向活动之后,清华2011MBA的同学们首先从“软课程”的学习入手,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每个学生都尝试着是成为自我思维的主宰,或审视、或批判、或反思、或自省,以提升沟通与思考能力,之后才开始学习会计学等“硬课程”。

来自汽车行业的备考生夏静同学表示,这几种思维模式给了他很好的启发,对他今后做职业规划和提升沟通效果都很有用,特别是关于思维改变和管理个性的话题让他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在他心中播下了思辨的种子

在整个公开课结束前,杨教授讲述了一段在台湾著名导演李安获得奥斯卡奖后其夫人跟记者之间耐人寻味的对话,记者问:“怎么李安先生亲自出来买菜?”夫人说:“他一直都买菜。”无论是获奖还是升职,成功者还是原来那个人,只是人们看待他的眼光发生了改变,这也正是之前辩论会的精华所在。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已经把思考、定义、表达、总结这些思维活动当成一场自我训练,学会打破固有的观念和定性思维,用不同的思维和视角去分析看待问题。

预录取的同学在一起交流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