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之火 灼灼燃烧
——记MBA2012级校友佘启光
佘启光,MBA2012级,大锦永银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
2012年8月24日,一个风轻云淡的秋日,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内庄严肃穆,2012级清华MBA开学典礼正在举行。作为学生代表,佘启光(Thomas Shie)带领新生宣读清华MBA企业社会责任誓词(英文),他声音洪亮,极具感召力,全场为之肃然。到年底时,遴选“共聚同秀”迎新晚会主持人,同学们再一次一致推举他。加入清华MBA后,对于此台隆重的迎新晚会他更倾注了大量热情,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一有意义的学生活动。
斗转星移,佘启光已然毕业,清华MBA教育中心全球合作部负责人荀多多老师那句“有机会支持清华经管学院和MBA项目”的话语言犹在耳。
毕业后,佘启光积极回馈母校。2016年5月20日,他签署了一笔捐赠款,此次捐赠额度为人民币120万元,全部捐款用来支持今后10年清华经管学院全球MBA项目(GMBA)的海外招生推广。2017年,他又增加了总额为50万元的捐赠款,用于支持全球MBA项目的发展。2018年,他还将出资270万元支持《香港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运营。此外,他每年捐资15万元,支持“共聚同秀”迎新晚会。全球MBA项目每年两期的英文杂志“Gateway” 办刊费每年约5万元同样由他慷慨资助。从2014毕业到2017年,这位年轻校友以个人名义的捐资总额已逾百万元。
对于清华MBA项目,他是首位刚毕业不久、尚处事业奋斗阶段就不断回馈母校的年轻校友。他表示,随着公司发展,未来还会捐助更多。最近他的捐赠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前不久他给自己的高中母校捐资250万美元,亦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父亲慷慨捐资,母亲勤俭持家
佘启光祖居福建石狮,家族成员于上世纪60年代年迁往香港。在他7岁左右,家业已十分殷实,祖父、父亲在香港经商获利,叱咤风云,嗣后辗转福建、北京等地,在地产业纵横捭阖。然而在1996年,他父亲却意外破产了。值此之际,父亲已承诺给泉州当地他曾读书的小学捐资200万元,无论多么艰难,父亲仍坚持践诺捐款。佘启光至今还记得,那年暑假他从加拿大返回福建,当晚母亲一句“已彻底入不敷出了”的话语直刺耳际……后来得益于国内地价飙升,父亲的产业转危为安。此后,父亲每年都会捐赠,偶尔佘启光也会参加,在此过程中他也逐渐感受到,捐助乡梓是福建人深入血脉的习俗。
如果说佘启光父亲是家里慷慨捐资的楷模,那么他母亲则是勤俭持家的典范。佘启光的少儿时光在加拿大度过,母亲不会给他零花钱,到了13岁时也只提供一张信用卡,每刷一次只有5元加币。信用卡额度设定为五千元加币,不可提现,额度也不能遽然见底,否则必将大祸临头。一个月后老管家汇报说:“Thomas花了5块钱。”后来佘启光每月去星巴克咖啡消费五六次,花销激增至几十元。母亲随即过问:“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何至于每月去星巴克五六次,每次与谁在一起?”
母亲的节俭持家还表现在她善于理财,是一位炒股天才。1987年,她携带五千美元赴加拿大,在很短时间就净赚了一千多万美元,还成功躲过了10月那次股灾。在加拿大的岁月,母亲赚钱养育子女,孩子们赴美读书也都由她负责承担开支。
求学、打拼、回归
佘启光受到母亲家的文化熏陶为多,他数学方面尤其出色。佘启光儿时,母亲还亲自教他学中文,在纸上画格子教他书写,教法并不循规蹈矩。他背诵古诗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父亲原以为他们几个孩子不会讲中文,当幼年的佘启光突然脱口而出李白的《静夜思》时,着实让父亲吃惊,当场就奖励了现金200元加币,这还是孩提时代的佘启光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现金。
在加拿大,佘启光入读最好的高中Webber私立学校,每年获得各种奖项。在体育方面,他参加羽毛球比赛,在省里、全国均有名次;与姐姐组成男女混双,成绩位列所在城市第一、全省第二,全国范围亦有排名。他下国际象棋,在城市名列第二,在省里则排第四,在全国又有排名。在加拿大有所高中定期举行全国考试(CTBS),每年考察学生的全国排名。姐姐在每万人中排名第一,弟弟在每千人中名列第一,佘启光则在每百人中位列第三。在加拿大读高中很难考入美国高中。但家里一位朋友力主孩子们前往美国读书。他说,美国有不少高中技术学校很出色,比如Phillip Adcamic等学校。后来佘启光转至位于宾州的Mercersburg Academy,这所学校始建于1812年,历史悠久,拥有传统的美国文化,2006年人均学费即高达4万美元,高昂的学费均由母亲承担 。后来父亲推动佘启光姐弟三人在美国考学,他们分头应试。美国的大学关注11 年级(相当于高二)和12年级第一学期的分数,佘启光11年级成绩排名第二,高三第一学期分数也在前五名之列,能进入好大学。姐姐成绩优秀,可进入美国前五的学校。纽约大学(NYU)愿意接受他们姐弟俩,向他们提供了两个名额。姐姐进入NYU,佘启光则自己考入了NYU,读工商管理专业。而弟弟19岁即毕业于康奈尔(Conell)大学。
2009年,佘启光时年20岁,在美国从事豪宅接待工作,工资为每小时18美元。打拼的生活可谓节衣缩食。他每天的饮食花销仅5美元:七点前花一美元购买汉堡两个,以备早晚各一;以3.6美元购得鲜榨果汁一瓶。稍后,他在房产中介考取了销售牌照,以纽约大学学生的身份销售房子。为避免被学校开除,他无法通过纸质广告进行宣传、寻找客源。然而,纽约大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共有35000多学生。于是,他决定发送电子邮件了解市场供求,询问有没有学生需要找房子或提供好房源。结果他业绩出色:第一月便挣了9000美元,第二个月14000美元,第三个月19000美元。随即,他介入地产领域,与一位朋友开设了一家地产公司。家人提供少量生活补助的同时,还是会对他独立经商有所担心,会加以限制。有一天,母亲在他房间里发现了一张收费单,才了解到佘启光成立的公司已有50余位员工,且运营正常。但父母并不为此开心,而是认为他应该好好读书。很快,佘启光与另一位合伙人在纽约又成立了一家高端房地产中介公司,每年赚得利润100万美元,并因此获取了一项特殊奖励——成为不到25岁的美国纽约地产界的贡献者之一(Member of NY Chamber)。从NYU 毕业后,佘启光回到香港、福建,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回国前,他廉价卖掉了公司。
结缘清华MBA
在佘启光欲进一步深造时,母亲一直认为耶鲁(Yale)大学是优选,爷爷却有自己的想法。2011年底家族公司在香港举办晚会,聚餐时爷爷对佘启光和姐姐、弟弟说:“三叔的孩子都在香港,能用中文读写。而你们三个却都不太懂中文。”爷爷认为在佘家,佘启光是长孙,应娴于中文才好。母亲也觉得他还是“中国化”一些更好,毕竟姐弟都比较西方化。爷爷和三叔都认为清华是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三叔又亲自详加咨询、深入了解,清华经管学院遂成首选。于是,佘启光报考了清华MBA。
对于这段学习经历,佘启光感触良多。清华MBA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和机会,许多事务也都会交予学生放手去解决。比如,在国外晚会多由专业人士操办,而在这里晚会及各种活动都由同学们自己主办。清华MBA的案例课程、在线课程等自主学习方式也令佘启光印象深刻。此外,在读MBA学习期间,他也倍感同学的出类拔萃以及相互之间的深厚情谊。班上的新加坡同学“哈佛”Ras·Harney(本科哈佛毕业)聪明诙谐;同学刘婷婷成绩位列三甲,第一年沉默寡言,作业也从不示人,第二年方知是才女;同学刘笑内敛低调,而数学能力却无人可及。清华MBA学习采取分组形式,佘启光那个组堪为班中翘楚,通过分组学习,他也逐渐适应并习惯于运用中文阅读、表达。
让佘启光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郦金梁老师主讲的课程《中国制度环境与商法》(中国与世界模块)。这门课程一个月一次,却充分结合了中国特点。佘启光说,其实很多人包括毕业生在行政方面还分不清处长和厅长。而许多海外学生前来攻读清华MBA的目的就是希望了解中国特点。他说得很详细,郦金梁老师这门课所讲的内容在国内虽属常识,但却很重要。他说,自己的父母不可能教自己关注处长、局长与厅长的职务级别差异以及换届选举的程序环节等,只有在这门课程上自己才会有所了解,因此对海外学生认知中国极为实用。
在读MBA期间,佘启光也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师生对他的普遍赞誉,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他着装整洁,仪表大方,发言言简意赅,自我要求一丝不苟,充分显示他注重内外兼修,为人诚恳,处世稳重。身为2012级国际MBA班的副班长,他为加强班级建设、增强同学凝聚力、促进MBA项目发展持续做出贡献。在2012级MBA国际项目(IMBA)的毕业典礼上,他担任主持人;他还曾作为全球MBA项目的学生代表在2016年入学招生宣讲会上分享自己的MBA学习经历,传播清华的文化价值观。同样,他将自己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延续下去。毕业后他持续关心、回馈、帮助学院,关注学弟学妹的成长,给予他们实践学习的机会。作为最年轻的清华MBA校友会理事,他还担任招生工作的面试评委,尽心推助全球MBA项目的招生走出亚洲、面向欧美主流市场,支持全球项目的品牌建设,使之循序渐进扩大影响。他也经常为清华MBA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多次表示愿为母校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目前,佘启光常驻香港,与几位合伙人开设了一家金融公司——大锦永银投资有限公司,业务包括推助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等,持有公募牌照。在香港他还设立了一家基金会,捐资 500—10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清华校友。比如校友一旦偶遇压力、身逢困境或草创事业,即从基金中适度提取一定金额,免息救急。佘启光无私捐助的爱心之举,以他自己的朴实言语表述就是:“百川归海,集腋成裘。每人做出一点努力,如星星之火,点亮周围,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最后他表示,正如清华经管学院钱小军副院长所言,要提高清华经管学院国际形象,包括提升在世界的排名,希望有更多的MBA学生、校友积极关心、支持学院及MBA项目,让爱心之火,灼灼燃烧!
采访:陈芳 万军 孙绡冉
撰稿: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