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下午,摄影讲坛第九期在伟伦404教室如期举行。
本次摄影讲坛的主题是博物旅行与自然摄影。主讲人为自然摄影师、博物旅行者、华盖(Getty Images)签约摄影师、佳能十佳摄影师郑洋。郑洋与多个摄影产品、手机产品品牌合作,同时还是多个媒体的自媒体人,其摄影作品及文章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人民日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旅游》《影像视觉》《咔啪》《摄影旅游》《博物》《户外探险》《旅行摄影》海航《云端》《森林与人类》等多家平面媒体上。
郑洋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在热带雨林的自然摄影工作情况,还在赏析大量摄影作品的同时向大家分享了其背后的故事与摄影技巧。
首先,郑洋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与央视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接着向大家介绍了每一次博物旅行所需要携带的设备。专业的自然摄影需要携带很多机器,其中特别要注意携带备份机身,以防出现意外事件造成机身损坏。一般来说雨林的自然摄影会使用微距镜头以及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会从视角上产生一个整体的变化,同时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出生物的生存环境。
郑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些他喜欢去的地方如马来西亚,并且给大家分享了寻找生物的小贴士:夜晚是最佳拍摄时间,能够有更大的几率碰到各种生物。比如在马来西亚,夜间出没的蛇种类比白天多很多;比如在香山,游人散去的夜晚就成了聚集了小生命的热闹的另一个世界。
热带雨林里的夜间一扫白天的闷热,温度比较舒适,但仍然需要穿着长衣长裤。雨林溪流生物最多,有很多小生物如吸血昆虫等。例如生态环境指示物种蚂蟥,生态环境越良好,蚂蟥的数量就越多,最好能够穿着雨靴,并快速经过蚂蟥聚集区域。因为湿度高,需要戴眼镜的摄影师就得习惯长时间闭气,以防止呼出的水汽凝结在镜片上。在雨林里的日子丝毫没有个人形象可言,但往往在这种野性的自然中,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也是一种历练和挑战。
郑洋老师提醒雨林自然摄影,虽然在野外工作无法挑选居住环境,但还是要注意尽量使用帐篷,不要在荒废的老房子里过夜。荒废的老房子往往聚集了很多啮齿动物,啮齿动物又会吸引许多蛇。
接下来郑洋老师将摄影作品按照生物分为几个类型向大家介绍。
首先是甲虫。拍摄甲虫时,使用双闪布光,15mm镜头可以做到一比一拍摄。有些甲虫的金属色要格外注意布光,比如金属绿色在阳光下拍会变成金色,而阴天又会偏蓝色。拍摄小生物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保持水平位置,不要以人的视角去拍摄,而是去平视或者仰视,保持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第二,自然摄影要拍明星物种,并且最好能够讲出一个故事。
其次是植物。老师在香山拍摄的兰花,是自己重新打光。高原的昆虫少,植物为了传粉就需要开花很大很漂亮,但同时又因为风大所以植物的花多贴地生长,所以时常伏地站立交替的拍摄会增加高原反应的风险,要注意保护自己。
关于两栖动物,老师强调了保护拍摄生物的重要性,向大家介绍了七到八层材料制成的柔光罩,以保护蛙类敏感脆弱的眼睛。另外,每个种类的蛇的眼睛位置都不同,拍摄蛇类正脸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勤加练习,自然摄影中的微距摄影差一两厘米都会产生很大差距。
老师分享了雨林其他生物如长鼻猴、鸟类、蝴蝶等作品,强调了自然摄影要做到视觉第一位,讲故事第二位,其他艺术再创作第三位。
最后老师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关于清华MBA学生摄影俱乐部】:
清华MBA学生摄影俱乐部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梁君健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摄影俱乐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线上和线下活动,为爱好摄影的清华MBA同学提供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升审美、完善自我的交流平台,并且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为清华经管学院、MBA中心、MBA班级和其他MBA学生俱乐部提供摄影支撑,协助做好各类重要活动的摄影和宣传工作,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摄影技能、结识朋友、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