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清华MBA名师论道”在清华经管学院举办。500余位清华MBA学生、校友相聚在伟伦楼报告厅,聆听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为大家传授治学为“管”之道。
讲座首先由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郦金梁教授致辞。他说,“作为清华经管学院专门为MBA学生、校友定期开设的系列讲座课程,名师论道讲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已成为MBA同学们汲取管理新知、了解时政经济、开拓广阔视野、获得智慧心得的崭新渠道和重要平台之一。”他还回顾了谢维和教授丰富的求学、工作经历,认为谢教授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本绚烂的个人奋斗和成长的书”,值得MBA学生学习。
(郦金梁教授致辞)
在热情的欢迎掌声中,谢维和教授以“给MBA学生的几点建议”为主题开始了演讲。
(谢维和教授为大家传授治学为“管”之道)
谢维和教授的第一个建议是:“MBA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之外,应当着力学习、培养思维能力。”时代变迁决定了社会对知识技能要求的变化,这不但影响、决定个人命运,而且也决定着MBA教育的培养重点与方向,决定了MBA学生应当学习什么。他通过引用例证,结合相关统计资料,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分析了现代工种的计算机可替代性差异,以确定劳动价值的大小。并得出结论:无“有意识规则”的思维创造型劳动不易被计算机替代,具有更高的时代价值。
接下来,谢维和教授为MBA学生应该如何认识、学习管理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说:“管理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当然它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为一种技术,包括激励、分配,分工,投资等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种理论。”理论包括西方现代管理的理论,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援引。“理”本身包含着古代“礼”的延伸,解释为道理、规则、逻辑、秩序。无论是孔子“礼之用,和为贵”、“政在选臣”等观点所体现的精深管理思想,还是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等论述所折射出的资源分配辩证法,都显示出中国古代中庸得当、变化发展、兼容并包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些理念还表明,没有与社会、文化、政治毫无关联的经济管理。因此他建议,MBA学生在接受现代西方管理学之外,更要重视学习充满智慧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
第三个建议是MBA学生如何迈向成功之道。通过对当代年轻人“推迟成年”颇带普遍性问题的透视,他建议MBA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懂得克制,善于自控,坚持不懈,最终走向成功。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谢维和教授博引《论语》、《四书》、《道德经》等中国传统典籍,也旁征哲学、逻辑学、经济学等西方理论,讲述了他给MBA学生在为学、为事,为人等方面的建议。精彩处不乏热烈的掌声。
2013级MBA新生庄晰林说:“上学和工作时,从未想过多学点中国传统文化。今天的讲座使自己认识了中国式管理理论,很期待在未来三年的清华MBA学习中也能选修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 还未入学的2014级条件录取考生梅明远也参加了这次讲座,他说,“最令人思索的是谢维和教授在演讲结束时讲的故事:车要开得快,不仅取决于路况、车况,技术,而取决于刹车。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油门重要,刹车也很重要。今天听到的这些经验都是经历积累出的人生智慧。”
演讲结束后,谢维和教授还耐心回答了现场同学们的提问。整场讲座座无虚席,会场气氛热烈、愉快。
谢维和教授简介:
谢维和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和青少年研究等多个方面。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以及世界银行等各种研究项目,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本,翻译学术著作若干本,以及研究报告若干篇。多次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重要政策法规的研讨和制定、参与专业、学科的调整与规划工作。
他1968年在江河(五平县)插队,1972年在江西化纤厂做工人。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学习,并于1982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赴江西大学法律系任教。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工作,任副系主任和研究所负责人。1992年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并于1997年担任副校长。2002年至首都师范大学工作,任党委书记。2004年加入清华大学,现任副校长。
他本人是教育社会学家,在高等教育和高校办学方面,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完成了大量的著作。作为学者,他还兼任大量的社会工作,包括第十届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管理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重要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