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张新民,1996年至1999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浙江谱创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光谱仪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走进张新民位于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内繁忙的气氛立即感染了我们。目前,华夏科创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20余人,在浙江嘉兴建立了生产基地,同时还有十几家办事处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上海,张新民还与德国西门子成立了合资企业,控股70%;目前公司内部也专门设立了国际业务部,从事仪器出口业务。从当年不到十人的创业队伍到现在百人的员工团队,从公司50万元注册资金到现在的1000万元,他带领自己的团队,走过了一番坎坷但又硕果累累的创业路。


勤恳的校园创业者

1996年,张新民选择以在职身份攻读清华经管学院的MBA。当时他在北京分析仪器厂工作,这是全国最大的两家分析仪器厂之一,正是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光谱仪器研究室的主任,主管技术开发工作。

张新民痴迷于技术,也精于技术,但是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却不局限于此。出生于浙江温岭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家乡的创业环境,自己心中洋溢起去外面闯荡、创业的激情。如愿考上清华经管学院的MBA之后,他开始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经管学院,不管是吴维库老师的《战略与管理》课程,还是陈章武老师的《微观经济学》,抑或是每周一期的经管讲座,都让他受益匪浅。经过3年的系统学习,张新民明白了什么叫市场定位,熟悉了怎么搞市场营销,学会了如何写创业计划书,了解了创业的第一步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原先毫无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基础的他笑称,经管学院的很多课程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在全新的学习实践中,他正在为自己从专业技术人才到综合管理人才做转型的准备。

张新民还与清华计算机房里的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一个热爱思考、勤于思考的人,来到清华之前就曾萌生设计一款简单便捷的分析“水中油”仪器的想法,但限于各种条件,这个想法却难以实现。来到清华后,他欣喜地发现,清华的图书资料以及硬件设施相当齐全。当时,清华主楼的实验室备有电脑供学生上网,他就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在课余抓紧一切时间埋头于机房,通宵熬夜在电脑上画电路板、搞设计。平时,更是如饥似渴地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翻阅论文。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设计出了水油分析仪模型,这个仪器要比当时市面上使用的仪器简便很多,并成为日后他亲手生产销售的第一款产品。为此,在读书期间,他便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随着首款产品在清华园问世,张新民开始了全新的创业征程。


技术胜出的发展之道

MBA毕业后,张新民从原单位辞职,全力打造自己的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以研发生产分析仪器为主营业务。尽管已有5年多的工作经历,也了解自身优势在于技术,对本行业情况也已谙熟,但与任何创业者一样,在公司起步阶段,都会面临艰辛。那时,张新民研发、生产、销售一手抓,基本上独立支撑整个公司的各项运作。前三年困难时期,员工工资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公司一度濒临倒闭。

在这种境况下,技术出身的张新民,更加看重核心技术,深知只有技术领先才能使产品领先。正是因为他推出了一系列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最终扭转了公司经营的不利局面,使事业转危为安,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此后,他每年都要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几千万元,力争达到产业前沿水平。

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是张新民为自己的企业找到的发展道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是他们的发展理念。“一英寸宽”就是对光谱仪器核心技术——新型原理的分光器件的研究进行持续投入,形成自身特色,他们持续投入研发基于阿达玛变换HT、声光可调谐AOTF、傅里叶变换等新型分光原理的分光器件,基于这些器件开发出系列有特色的专用光谱仪器,而这些仪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环境适应性强,适于特定场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注重研发、力求掌握核心技术的发展思路,给张新民的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德国西门子公司对他们独特的阿达玛变换光谱技术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合作开发全球应用的过程分析近红外光谱仪,应用于能源与工业自动化业务领域。如今华夏科创与西门子已在上海合作设立了经营实体,并且由华夏科创控股70%。

作为中国分析仪器学会的理事,在技术先行理念的指引下,张新民不忘为分析仪器发展的外部科研环境进行优化拓展。2008年,他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考察,随后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院区内成立了浙江嘉兴的全资子公司——浙江谱创仪器有限公司,建立了长三角区域的技术研发、销售和生产基地。

同年,为了扩大科学仪器在长三角的影响力。张新民建议学会会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嘉兴举办“科学仪器南湖论坛”。论坛的影响力很大,邀请了多位该领域的院士、专家做了创新专题讲座,为科学分析仪器在长三角地区的研发、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此时,恰逢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决策之际,政府重点扶持创新工程,而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分别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型企业。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的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并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56家试点联盟之一;同时,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牵头单位的“浙江省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也开始建设运行。张新民作为以上两大载体的成员单位之一,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他长年怀有的 “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走向全世界”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规划未来 目标清晰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各方面步入正轨,身为董事长的张新民,现在已不在具体经营管理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上。关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销售产品,企业容易陷入被动,甚至被客户抛弃。在同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产品相似度高,客户在选择产品时自由度大,单一产品被替换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从出售产品向出售解决方案以至为客户提供整套服务系统的经营模式转变。这种思路的转变,正是他在国家倡导企业转型升级、建设服务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为自己的企业适时做出的主动选择。

张新民说,在企业第一阶段,他们为客户提供的是单一产品,而到了第二阶段,他们需要为客户提供组合产品,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增加与客户的关联度。而在这整套产品里,有些产品可能并不是自己制造生产的。不同企业各有所长,华夏科创把各企业的优势产品集中起来,形成最优化的组合方案。在这个组合方案中,华夏科创始终掌握核心技术,制造关键产品,即占有“关键的少数”,产品数量可能仅有20%,但价值却占80%。

张新民为华夏科创制定的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进一步寻求为客户提供整合服务的商业模式,寻求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制造型企业的转变。

除此之外,张新民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自己的企业来创造经济价值,他还希望能将“产学研”相结合,为国家建设、科技应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目前,华夏科创积极同国内高校展开合作,与武汉大学共同研制的探测全球二氧化碳的红外光谱仪,有效应用在我国发射的一箭五星之中的“嗅碳卫星”上,通过空间技术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这对增强我国在监测项目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意义重大。通过这些项目的带动,企业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而自身的核心技术也更加成熟,水平更高,成本更低,优势更加明显。

回顾十年创业路,张新民略过自己曾经的坎坷,对未来却是满怀信心。他的信心来自于过去已取得的成就,更来自于对企业未来清晰的发展思路。创业者是勇敢的,也是幸福的,身为创业者的张新民此刻正在幸福地收获着,也在勇敢地前行,带领自己的企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采访时间:2010年9月2日

采访地点: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

采访:万军 王万忻 朱爽

撰稿:朱爽(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