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晚七点,清华MBA学生中医俱乐部(筹)在舜德116教室举办了主题为“中医思维和诊疗标准”的讲座。本次活动邀请的嘉宾是拥有三十余年行医经验的中医——张流秀老师。张流秀老师用自己总结的一整套独特方法,为各位同学普及了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次讲座也作为清华MBA中医俱乐部(筹)本学期的第一次活动,吸引了二十余名同学的聆听与参与。
在主持人简单地介绍过后,讲座正式开始。张流秀老师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向同学们抛出了“什么是中医”的问题,并且借用《黄帝内经?素问》中“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直言理解“中医”这个词的重要性。在同学们提出了“中国特有的医疗方法”“中国自己的医疗体系”等回答之后,张老师揭晓了问题的答案。在他看来,对“中医”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地域的层次上,而是应该把“中”看成是“中庸、中正”这样的概念,因此“中医”便是一种“避免太过和不及的中庸、中正、中和的医学”。
在突破了概念的讲解之后,张流秀老师又引入了中医的治疗思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他将都江堰的修筑与中医治疗大便稀溏的方法,即“利小便以实大便“进行类比,指出二者都是运用了分洪引流的方法,使得整个系统保持通畅和正常运行的状态。
而后,张老师开始为大家讲述中医的三大观念,分别为人境相益观、类象可比观和动态联系观。正是在这三种观念的引导下,中医才有了具体施治的方法。其中,人境相益观强调人对生活环境的尊重和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体与环境的和谐。在谈到人应该如何处理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时,张老师推荐采用平等友好的沟通方式或者主动被动妥协于环境的方式。类象可比观,顾名思义,就是将见到的现象或是治疗的对象和其他事物进行联想和比较。张老师在这里举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当人的脸发红时,一般人会想到是因为发热;但实际上,当脸色呈现为瘀红时,反而是寒凉的表现。另外,张老师将两点水的汉字偏旁与“冷、凝、寒”等字形进行联想,说明了两点水的偏旁代表了寒凉的阴性。而三点水的偏旁则代表了流动性,又处于冷热之间,因此温性的饮食是适合于人体的。至于动态联系观,张老师将之概括为“此病治彼”四个字。因为人体发病的位置不一定是在病灶,当医师治疗时,也不应该只把精力集中在一点上。毕竟人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有时候治疗高烧不退的方法是使病人把大便排净,而不仅仅是输液、吃退烧药。
张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在张老师结束了讲授的主要内容之后,讲座进入了提问环节。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张老师耐心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当同学问到抑郁症的中医疗法时,张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他对这种心理疾病的看法和疗法。在他看来,抑郁症患者不愿意活动,症状和体内阴气过多的人很相似,因此应该鼓励抑郁症患者多出门、多沐浴阳光,这样才能补充阳气和能量。张老师还为大家提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有益的建议,比如少吃或尽量不吃寒凉生冷的食物、春夏季节阳气上升应该多锻炼多出汗等等,还要跟随天气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保持谦和平和的心态。
讲座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参与的同学们都表示受益良多。在讲座结束之前,活动的发起人,2014级在职MBA项目3班的王英妮同学还就清华MBA学生中医俱乐部(筹)本学期的后续活动进行了预告。本学期还会再举办三次中医入门讲座,而这四次讲座都将成为“名医论健”系列讲座的组成部分,为同学们的社团活动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清华MBA学生中医俱乐部(筹):
清华MBA学生中医俱乐部(筹)由清华MBA学生自愿组建,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郑晓明教授担任指导教师。俱乐部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活动为载体,以交流为内容,为清华MBA及在校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中医知识、咨询健康问题的服务平台。俱乐部宗旨是传播和交流中医知识,发掘和弘扬中医精粹,提升求医智慧,增进会员及家人亲朋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