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农业与食品产业俱乐部(筹)的主题讲座“新型农业操作系统将颠覆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在舜德116活动室如期举行。
以孟山都、嘉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主导的新型农业操作系统正在形成中,操作系统以数据和金融为依托,将市场、生产、投入、操作融为一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操控性,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小农业生产形式为主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路在何方?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刘石先生,讲解他如何看待正发生在农业产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革命。
刘石先生,曾先后任杜邦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隆平高科CEO,现任北大荒黑土薯业公司总经理,其对于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实践经验与体会,曾为中国玉米、水稻种业、农产品服务等领域的革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刘石先生为大家阐述了农业发展的几个认知。
第一个话题是失衡的产业公平系数。刘石先生认为,产业公平系数是比基尼系数更加广泛更加直观的系数,1就是公平,高于1就是优势产业,而低于1就是处于劣势,偏离度越大不公平越严重。
2009年开始,随着工业发展,中国农业GDP相应减少,农业人口却没有减少。出现了僧多粥少的情况,农业GDP与农业人口比从0.7变化到现在的0.2左右,下降非常厉害。
第二个话题是地缘农业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内涵。农业类型一般分为四个:主权农业;以欧洲为代表的多元经济;必须依附大国或者地区经济,无主权,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殖民经济的附属农业;日本、台湾、以色列等附加值高的精品农业、岛国经济。根据中国国情,从经济与政治角度来说都应该保持主权农业,岛国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业在中国都是不可能大规模发展的。
第三个话题是从农产品贸易的全球化走向农业产业的全球化。农业产业过去没有全球化,之前只有农业贸易全球化,因为再优势的农作物品种换一个地区都不会变成其他地区的主导。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农业是一个地域化的产业。然而生物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事实,生物技术克服了农作物地域之间的差异。在两个品种之上加上了转基因,增加了产量或者抗性。生物技术不受地域限制,农业产业的全球化从技术上成为可能。主权国家能力是有限的,南北半球的农业配置,往往比一个国家的配置要更加有效。信息操作系统正在形成。
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农业的特点和目标也不同。中国已经经历了从穷人思维到小康思维的变化,以前都是吃粮食为主,1990年之后水果蔬菜则更多出现在餐桌。然而第三个阶段富人思维在发达国家做的非常好,我们国家没有,中国农业没有做产业升级。2000年之后实际上是供过于求的状态,但中国农业经济依然以增产为主,只有数量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刘石先生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去库存也不是去产能,而是要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认识农业,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小农业,特色农业,其特点是高价值,由社会投资,很容易实现价值;另一个是大农业,数量农业,由政府投资,追求效率。
大农业从数量导向走向效率导向,在最小资源消耗下去实现最大化效益。然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标不是高产。事实产业的发展会边际效益递减,不同阶段的农业产业的目标是不同的,目前应该关注从产能最高变为利润最高。小农业从特色导向走向价值导向,从显性价值到隐形价值,注重内涵价值和延伸价值,其品牌农业的价值空间有吃饱,吃好,健康,可追溯几个层次。
接下来刘石先生结合全球农业企业的三次并购浪潮,阐述了农业操作系统和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之路。刘石先生认为大农业小农业共同发展道路是产业化,其中:第一阶段规模化;第二阶段标准化,能够提高整个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第三现代化;最后产业化,与市场对接,产业链贯通,产业价值提升。大农业和小农业都要做到这些。刘石先生认为中国农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的出路之一是土地托管,之后同学们与刘石先生就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讲座结束后农业与食品产业俱乐部(筹)向刘石先生赠送了纪念品,刘石先生与同学们进行了合影留念。
关于清华MBA学生农业与食品产业俱乐部(筹)
清华MBA学生农业与食品产业俱乐部(筹)是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经管学院MBA学生发起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致力于传播农业真相、探索农业未来、推动食品安全,是一个农业与食品商业案例分享,农业热点研究交流与农业实践体验的公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