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下午,清华MBA学生创投与创新俱乐部一行20余人抵达信中利资本集团,开展企业参访活动。在讲解员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信中利资本集团,包括信中利CBD海归创业基地、控股企业深圳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场所、淘宝(明星、网红)直播营地、粉丝网的明星签字墙等。活动由MBA学生创投与创新俱乐部主席张文博(MBA2017级P5班)组织并主持。

 

1_副本.jpg


  活动进入座谈交流环节。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团队成员、高级合伙人、董事王旭东(MBA1996级)学长简要介绍了信中利资本集团。同学们了解到,在世纪之交,信中利迎接挑战、乘风破浪,把握住了互联网科技浪潮、新经济崛起乃至在资本市场长期发展脉络中出现的机遇。王旭东还总结了信中利的发展历程及其投资业务方面的简要特点。


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汪潮涌(经硕1985级)学长着重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创投行业的思考。他认为,20年以来,中国创投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已形成巨大的行业规模,其间创投机构的发展各具特色、模式多样。然而,对于中国创投行业来说,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他指出,多达7000多家的创投机构规模偏小,管辖基金期限较短,退出渠道不畅,呈现出“短、小、弱、滞”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其中一些无独有偶,西方国家也存在。  


2_副本.jpg


先看中国创投基金投资期限“短”的问题。汪潮涌学长提及,在中国,人民币创投基金投资一个成长期项目,达到满足上市条件,需经历过会、挂牌上市、锁定期、解禁等若干阶段,期限大致在5-7年。虑及资本退出压力,致使这些基金普遍不敢“投早”,其期限基本受限于五年之内,一般多集中在C轮、pre-IPO。而硅谷基金的LP构成多源自捐赠基金(endowment fund)、保险公司、公务员退休金等。这就保证其投资项目从产业化进入市场、从亏到盈直至退出,可全程介入,达7-10年,即“5+2”、“8+2”。所以,在国内能“投早”的基金多有硅谷背景,如外币基金红杉资本、凯虹、IDG、华平风投(ventures)等。这就是人民币基金与外币基金的区别。然而这个“短”的特征,西方也存在——由创投的行业属性所决定。即便持有十年,硅谷基金也面临退出压力,无法真正长期持有,所投再好的项目也不得不卖出,致使价值难以沉淀。

     

再看中国创投机构规模之“小”。 汪潮涌举例指出,巴菲特的投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市值高达5000多亿美金,巴菲特拥有的股票市值,位列全球财富榜三甲。而胡润百富榜上的中国创投合伙人,均难望其项背。而硅谷最牛的创投企业如红杉资本等创始人,与之相比,也遥不可及。在美国硅谷,头部创投企业的规模都不大,市值一般只有一两亿美元,亦无法与美国东部的PE机构相匹敌,形成显著差异。这由创投机构的共同行业属性以及管理模式的差异所致。在硅谷,一只创投基金通常只有三四个合伙人,每个合伙人需真正深度介入公司管理,参与其发展。一个合伙人管理5-8个项目,或7-10个项目,一般此类创投基金顶多投资二三十个项目,小而精,小而专。而中国创投基金的规模之小尤甚,成为行业共性中的特征。

     

三看中国创投行业之“弱”。集中表现在, PE机构的股东价值发现和市场化资源配置功能偏“弱”。汪潮涌谈到,在中国VC和PE界限并不清晰,VC向后延伸,PE向前延伸。他认为,相比而言,美国创投企业特别是东部PE机构突显出强势,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的KKR公司、黑石集团、凯雷集团等。他提及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杠杆收购(LBO:leverage buyout)案——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1988年,掌控30亿美元的KKR向市值高达223亿美元的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RJR Nabisco)发动杠杆收购,经过与其内部管理层收购(MBO)的角逐,KKR在争夺战中胜出,最终以总金额250亿美元成功完成对纳贝斯克的大收购。此收购案突显鲶鱼效应,铸成华尔街PE行业的最经典案例之一。它更显示出PE的积极作用,即以市场化配置方式重塑股东价值,减员增效,价值提升,这也是股份制体现价值发现的基本功能。

 

最后,看创投行业的“滞”。中国资本市场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阻滞,比如并购时限制多样,标准各一。好在监管思路也正在转变,探讨允许“小步快跑”,小型并购的限制有所松动。信中利也苦练内功,希望未来20—30年,将控股的上市公司深圳惠程打造成类似伯克希尔·哈撒韦、专注于新产业投资的多元化控股平台,最终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投资目标。


3_副本.jpg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汪潮涌也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未来创投行业存在纵深发展的改革空间。他希望,能将创投基金的管理公司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头部企业。“首先壮大这些管理公司头部企业的自有资本金,进一步再配资社会化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机构LP、民间LP等,实现规模效应。但重要前提是将自身管理公司的资本金做大,提升抗风险能力。其次,再增强‘投长’、‘投早’的能力……。” 最后,他还谈到了创投与创业的时机选择、信中利充分利用收购深圳惠程(002168)打造“资本双翼”的战略等。他的话语坚定有力,深度分析、专业交流更激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向汪潮涌、王旭东两位学长发问,内容涉及智能驾驶的未来前景,创投机构如何在国企、外资及产业投资基金三者之间突围、崛起,如何看待文体产业的未来价值等,两位学长一一作答。


4_副本.jpg


参访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样的俱乐部活动既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投资课,精彩生动,又在实践调研中喜获新知、深受启发,很有意义,值得提倡,也希望创投俱乐部的活动越办越好。

  

【关于清华MBA创投与创新俱乐部】

清华MBA学生创投与创新俱乐部,依托清华MBA资源,立足创投与创新实践,通过主题沙龙、行业论坛、专家讲座、企业走访、项目路演、拓展联谊等活动形式,面向清华MBA学生及校友传播行业动态、政策导向、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信息。俱乐部力求与对创投、创新感兴趣的同学和校友们一道,整合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的资源,挖掘互利共赢的合作机会,打造属于清华MBA的高端、高质、高效、有温暖、有活力的服务平台。

撰稿:万军 张文博(MBA2017-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