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2010327,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研究所(Potsdan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erm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联合举办的中欧全球气候变化学术峰会在清华经管学院舜德楼418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重要嘉宾应邀出席了峰会,峰会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师生和媒体记者参加。德国环境保护部也参与和支持了这次会议。

 

峰会由主题演讲和三场分会共四部分组成。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货币委员会委员、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教授首先致欢迎词。

 

主题演讲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哥本哈根谈判的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国际社会及中国政府对哥本哈根共识的看法,提出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应对政策和立场以及国际社会就未来气候问题所面临的困惑、挑战和可能前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杨泽军、德国驻华大使Michael Schaefer、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席Lord Nicholas Stern、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和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Serge Abou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会议第一部分,波茨坦气候变化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联执主席Ottmar Edenhofer、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马特艾基金会(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 FEEM)资深研究员Massimo Tavoni、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作了重点发言。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陆旸和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研究员腾飞发表了评论。发言和评论围绕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的主题展开。嘉宾认为气候变化给中国、欧洲和全球各国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经济模式向具有创新意义的低碳经济转变势在必行。需要充分理解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后果,考虑和制定相关计划与政策法规,使经济发展向低碳排放转变。中国和欧盟国家需要研究这种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涉及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经济成本和相关因素。会议就政策杠杆、市场机制、效益与效率、碳税与碳交易、技术转让、绿色产业革命等进行了博弈。

 

会议第二部分,德国全球变化顾问委员会委员、德国发展研究所研究员Dirk Messner、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张世秋、伦敦经济学院教授Mattia Romani、环境部宣传司副司长贾峰作了重点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显强和清华经管学院副教授曹静发表了评论。发言和评论围绕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和经济发展展开讨论。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国与欧洲各国在气候变化应对政策上虽然有不同的侧重,虽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然而,双方都应当就气候变化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都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与会发言人就全球背景下中国与欧洲各国在气候变化方面不同的政策导向和重心问题,探讨了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与哥本哈根谈判相关的国内与跨国气候政策、低碳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和挑战,也是讨论的重要内容。

 

会议第三部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及低碳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齐晔、可持续能源服务与创新公司能源和气候政策主任Niklas Höhne、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陈迎、欧盟未来技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Peter Russ和北京大学环境促进发展中心EFD中心主任徐晋涛作了重点发言。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海滨和中国科学院低碳经济研究室主任石敏俊发表了评论。后哥本哈根时期及中-欧合作前景作为会议第三部分的主题,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关注。大家普遍认为,哥本哈根会议的最主要收获,可以说是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最高层的关注,反映出一种政治共识,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需要采取行动,制定长期有效的应对措施。哥本哈根谈判也凸现出许多利益冲突和国家分歧。会议研讨了怎样解释和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中国与欧盟国家怎样合作,以促成和开拓一个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策和法规框架,以及在减排、技术转让、经济手段等方面双方合作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等关键问题。

 

当天晚上,会议邀请中外嘉宾出席了晚宴。其间,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就中国经济和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峰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