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2014年12月18日晚,本学期“清华MBA名师论道”系列讲座在清华经管学院伟伦报告厅再次开讲,主讲嘉宾为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施一公教授的到来吸引了众多的清华MBA学生、预录取考生和校友,为“名师论道”系列讲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讲座由经管学院副院长郦金梁教授主持并致辞,他简要介绍了施一公教授。

郦金梁教授致辞

施一公教授的讲课主题是“宇宙与我们的生存环境”。他首先在大尺度空间上为同学们展示宇宙浩瀚宏大、令人敬畏之美。让同学们感知,在漫长的宇宙长河中,太阳系、地球、人类的出现在时间序列上存在着巨大的直观反差,以及人类文明诞生的不可思议。施一公教授随后放开立论,从中国留学生“第一人”容闳,谈到洋务运动、西学东渐、科技教育,同时深入阐释:近代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飞速进步,也造成资源迅速枯竭,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尽享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他相信,人类有足够智慧应对这些挑战,但在面对未知的未来,如地球下一个“地磁倒转”危机时,仍需人类运用智慧去创造奇迹。他介绍说,宇宙可视部分仅占4%,其余的暗物质无处不在,我们所认知的物质存在形式很大程度上源于四种作用力中的电磁力——未知宇宙令人敬畏;太阳再经历10亿年会逐渐衰老、膨胀,现在的物质形式将改变,未来令人敬畏;人类向宇宙加快探索步伐的同时,宇宙之美也愈发令人敬畏。心怀敬畏,会加深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与理解。

施一公教授

接下来,施一公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来自细胞、蛋白质等微观世界之美,以及分子、电子等超微观世界的美。同学们震撼感受到了结构生物学所揭示的微观奇幻世界。包括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神经原、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可以展现姿态各异的图像。各种蛋白生长晶体对X射线具有衍射,所衍射出的光斑通过计算揭示出极具美感的空间三维结构,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施一公教授说,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可以精确解释生命和生命过程。人本质上是由十几种元素构成的一堆原子,原子构成小分子,小分子形成大分子(核酸、磷脂等),大分子最终形成细胞,细胞形成组织、器官等。他还为同学们展示了漏斗形状的细胞凋亡小体的空间结构并讲述其在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施一公教授进一步揭示生命科学及其重要性。他说,生命科学是与人类自身身体相关的包含万象的科学,生命科学建立在细胞、生化、遗传和发育四大学科基础之上,划分为一百多个重要的微观科学分支。同时,生命科学更是引领现代大学发展的核心支柱学科,也是21世纪最重要的支柱学科。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沿是现代生物学,现代生物学又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他列举了大量生动真实的事例说明,当代生命科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包括艾滋病治疗、干细胞研究等领域。


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生命科学最新前沿的研究进展,重点是结构生物学。他说,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小分支,结构生物学却极为重要。它通过原子水平的空间三维结构,探究生命过程,并通过分子制药改进生命、改善生活质量。他着重谈到了结构生物学与制药的关系,认为作为基础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会从根本上对制药产生重大影响。他列举自己在美国实验室的研究例子:用四个氨基酸的小肽结构,转换肽键,成为不能被蛋白酶切割的小分子,注射入人体,以破坏抑制癌细胞凋亡的蛋白的功能。后来,这个由纯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有促进癌细胞凋亡功能的类肽分子,正式被投入到药物开发研究中,并已完成二期临床测试,目前的数据显示该小分子针对多种不同癌症均疗效不错。事例为MBA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论坛的问答环节,施一公教授还逐一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充足的事例、精彩的说理更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领域。论坛气氛热烈,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大饱耳福。清华MB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张磊老师以及中心的相关老师也参加了讲座。

 

活动现场


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是结构生物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也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于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终身讲席教授。2008年,他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施教授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施一公教授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曾获舍尔学者基金会颁发的舍尔学者奖及雷拓爱伦基金会颁发的雷拓爱伦学者奖,获得2003年“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2010年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2010年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2013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