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

.

马晓玲 2012级清华MBA(在职)项目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交换

此心安处是吾乡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交换之旅


        虽然是一名在职班的学生,却因为有着留学的心结,从入学清华第一天开始便心念着交换学习,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以综合排名第4的成绩取得了凯洛格管理学院的交换名额。凯洛格管理学院在全美商学院排名第5,市场营销专业却居首位,这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我在一家德资企业工作,之前去过欧洲多次,却从未去过美国,因此并没有考虑欧洲的院校,直接选择了美国,请到了几个月停薪留职的假期终于成行了。到了美国,发现看到的与想到的差别挺大。


学习篇——屡遭白眼,锲而不舍

        抱着去学习和体验的心态,我选了5门课,但由于市场营销管理是凯洛格一年级的核心课程,不对交换生开放,于是又去旁听了这门课,后来开始上课才发现选得有点多,上半学期过上了每天凌晨睡觉的日子。

        先从老师开始说起。凯洛格的教授都很严格,课程大纲基本都是20页起,把每门课的作业、要求等等写得很详细,案例虽然不见得非常新,但内容都与目前正在发生的商业事件相关。老师的作业评语非常详细,如果是个人作业,通常会写半页,如果是小组作业通常评语要写1-2页。



   凯洛格管理学院院长在《变革管理》课上讲述她到凯洛格以来进行的变革


     每门课都有很多的课前阅读与课后作业,大部分是小组作业,还要与同学开会讨论、分工、合作修改等,很多小组作业还要到课堂上做ppt演示,在我上的5门课里,有3门全部都是小组作业,因此需要与同学密切配合。

    再说同学。参与的是全职项目,同学普遍工作3-6年,相对比较年轻,在凯洛格,咨询行业的同学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0%左右。他们学习非常认真和刻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丝不苟,比如小组作业,通常在交作业前一天晚上凌晨还在做最后的修改,他们会努力把东西做到最好。

    再说课程。凯洛格每门课都只有实用的框架,没有特别的高深理论,理论通常都在阅读材料中。围绕框架进行高强度训练,目的是在课程结束时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个框架。美国是高度实用的社会,所以凯洛格管理学院的口号就是“Growth(增长)”,以推助公司实现盈利增长为目的展开教学。

    凯洛格每天中午都有讲座,各大公司来做宣讲、案例分析等,上午的课12:00结束,下午1:30上课,讲座就安排在12:15—1:15,每天中午都有很多场,同学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每天一下课各教室门口就开始排起队伍领午餐入场,一边吃午餐一边听讲座。大厅里每天都有很多公司前来招聘。作为交换生没有办法参与招聘,但是学院的职业中心还是对我们开放的,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参加模拟面试,与职业发展老师聊一聊简历、职业发展等。

    以上是正面的,下面来说说负面的吧。作为知名商学院,凯洛格的同学还是有些傲慢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发展中国家来”的同学。20% 的同学很友好,40%对于中国没有任何了解,40%则或多或少表现出轻视。这与文化有关,比如在有的小组如果想发表意见只能打断他们说话,这对于比较含蓄的中国人来说需要经过一些心理调整。另外,也有语言方面的关系,我认识很多中国同学会的同学,自认为存在语言问题,所以写作比不过美国人,就会比较懈怠。

    在整个凯洛格学习期间,虽然选得课程有些多,作业比较重,我总是兢兢业业努力去完成,最后取得了2个A、3个B的成绩。这中间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小组讨论时有些美国同学有口音或语速过快听不懂,有些同学瞧不起中国人等等,我只想着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总的来说,一学期下来,感觉美国商学院的老师很不错,加上同学也非常努力,学风不错。另外,在观念上一直具有挑战精神,课堂上同学常对老师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老师也会很认真地回答,有的不能马上回答的也会回去查资料回答。另外IT的应用非常多,比如小组作业大家都用Google document,几个人同时在线工作,还有些课程比如《创建新公司》,几个小组都想到了创新的商业模式,老师也给予了特别多的支持,请了风投人士来做辅导,或许这些人和精神才是美国领先和进步的根源所在。


生活篇——举步维艰、苦中作乐

    在美国生活的几个月里感觉很艰难。西北大学位于芝加哥北部的一个小镇Evanston上,这里是芝加哥的富人区,紧邻密歇根湖,房子很贵,超市的物价也很贵。

    从到Evanston开始说起吧,由于我带着女儿过去交换的,女儿要上幼儿园,到那之后就开始办理入园手续,如果说在中国政府办事手续繁杂,美国也同样官僚,而且并没有特别严格清晰的管理规定执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比如需要3份不同的地址证明,学校的宿舍租赁协议都不行,最后只好从亚马逊上下个有地址的订单对方就认了,再比如宝宝的防疫针缺哪些规定也不清楚,导致不得不跑了几趟。上了幼儿园以后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一些很先进的地方,孩子的教育以科学为主,没有那么多的童话故事,但是幼儿园就开始教写诗,虽然非常简单。

    在美国没有车生活起来确实有很多不便。远的地方不方便去,去中国城要坐地铁穿过整个芝加哥市到南部,美国的地铁非常破旧,在中国是没有办法想象的。也到芝加哥市里玩过几次,芝加哥的建筑比较有特色,有几个博物馆也还不错。但是在比如打出租车、超市、邮局等都遇到过一些小小的不愉快,总结下来,多与美国社会的层次差别太大、从事服务业的多为印度、拉丁美洲移民没受过高等教育有关。

    再说文化。学校每周都会举办很多聚会,有每周五学院老师同学的,有专门针对家庭的,但是参加了一两次以后就觉得很没意思,文化的不同导致聊天的共同语言也很少,最终你看到的景象还是美国人跟美国人玩、中国人跟中国人玩、日本人跟日本人玩,虽然彼此见面也会很礼貌的打招呼,但却是疏远的。而美国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浅的,不像中国人好朋友之间天天混在一起。所以到最后从美国回来交到了几个好友也都是中国人,并没有跟美国人处成朋友,他们好像也不需要我们这种相互依赖的友谊。



西北大学校园内密歇根湖畔岩石上的留言


     在凯洛格的这几个月里,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就是赶上了奥巴马来学校演讲。奥巴马是西北大学的名誉教授,这次专门回来演讲,给了凯洛格管理学院很多票,以抽签方式发票,交换生不能参与抽签,最后只能在学院里看实况转播。奥马巴出行的排场不小,鱼鹰直升机护航,直接降落在学校的湖边,与同学一起挤在路边看到总统的专车开过去,奥巴马的演讲很有煽动性,比如把一些制造业拿回美国,比如要通过更新基础设施创造就业等,这一点感触颇深,美国的基础设施实在太落后了,因为建成的时间比较久。但我想他们要更新还是要靠移民吧,因为美国本土人怕是不愿干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国家的强大也养成了他们挑剔、浪费的毛病。


旅行篇——地广人稀、景色壮丽

    开学之前,我在美国西海岸自驾游了22天,行程从旧金山-1号公路-洛杉矶-圣迭戈-拉斯维加斯-大峡谷-纪念碑山谷-盐湖城-黄石公园-盐湖城,总行驶里程5000公里左右。不得不说美国西部的风光非常壮丽,从1号公路辽阔的太平洋海岸到鬼斧神工的大峡谷和纪念碑山谷,再到瑰丽的黄石公园,美国的自然风光是不输于中国的,加上他们人口比较稀少,虽然公路设施比较陈旧,却没有堵车的情况发生。另外,小村庄里条件也很不错,这让我回来以后到了三线城市的郊区常常觉得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风光无限好,我却也和以往出国一样,到第15天的时候便开始想家了,老公跟我说“我和女儿都在你身边还想家干什么?”但我却觉得在异国他乡还是没有家的感觉。如果从小在那长大,也许能适应那里的生活与文化,但是对于一个30几岁的人来说,已经无法适应和融入另外一种文化了,此生吾心安处是吾家。

后记

    那也许你会问我这次出去交换的意义是什么,学知识?职业发展?现在想来都不完全是,它更多地是一种眼界的扩展和人生体验。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赶上的是一个很好的年代,至少与父辈相比我们不用忍受饥饿与贫穷,那么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以后该如何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在我看来教育和旅行就是很好的选择,它能够拓宽你的视野和心胸,站在更高处去看问题,这就是一种收获。

    还有一个收获是勇气,在异乡的几个月时间虽然不长,却因为种种体验让我更加坚强,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未知的路。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我换了一个部门,到了一个竞争更激烈的领域去尝试,虽说从职业发展上来看并不是一个明显的提升,但我知道这是自己必须要走的路,因为一个没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打拼过的人很难去谈市场的开拓,即使你从一个很新的市场开始,依据目前信息化的程度,也会很快面临竞争的挑战。对于现在的创业潮,我也有些蠢蠢欲动,却觉得自己还需要多些历练。创业潮的背后是人们经历了富足的生活以后,天性喜欢折腾的一群人总想创造些什么,让人生更有意义,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因为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美国也是一样。交换这段经历给了我勇气去尝试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人生,祝愿大家也能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