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MBA转变人生,投资生涯书写精彩
孙文海,2000级清华MBA,现为尚心投资董事总经理。
1995年夏,孙文海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之后进入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派驻上海宝山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协助进口相关技术与设备。他赴美国、日本、欧洲企业参观考察,有机会接触先进技术,开阔了眼界,并获得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资格。经过三年的国企工作,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规划,迫切希望改变按部就班的状态。然而转型也并非易事,他在思考,应当转向何方?
报考清华MBA,促发转型契机
1998年夏天,一个周末下午,孙文海在沈阳出差。当他无意间走进太原街新华书店,看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MBA丛书中的第一册,重点介绍国内外MBA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书中提到,二战后在美国,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中有三分之一拥有MBA学位背景;MBA教育重视知识学习、实践培养和资源环境的构建。书中还介绍了报考要求、培养内容、教学目标和职业发展机会等。瞬间,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在书店翻完了那第一册书之后,他下定决心报考MBA,去国内最好的商学院深造!随后,他买了数学、英语等备考分册。
1999年的一个炎炎夏日,孙文海骑车沿成府路,进入清华东门,顺着主干道来到刚建成的经管学院伟伦楼。刚一进门,在一面木制屏风上,时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朱镕基总理亲笔所书的几行大字赫然印入眼帘。孙文海读完朱院长写给师生们的这封信,不由动容。一直以来,他钦佩朱院长的为人为学,心想:“能成为朱院长的学生,此生无憾。”于是他决定报考清华MBA。
每次看似偶然的机缘巧合,却在偶然中孕育着必然。这就如同闪电的产生,云层摩擦积累了足够的电荷,达到一定程度,会在某些点上触发剧烈耀眼的闪电。此前的思考、苦恼、困惑是自我积累的过程,那本书、朱院长信中的话语就好比是一瞬间触发闪电的那些点,激发、点燃了许久酝酿的能量。仿佛甘霖滂沱而下,滋润了久旱的心田。
2000年,孙文海顺利考入了清华MBA国际项目(I班)。在入学导向最后一天的总结会上,他和同学们正陶醉在兴奋中,师姐孙冬青却向他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未来想做什么?”这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了下来,毕竟两年的时光瞬间即逝!清醒过来的孙文海,开始在BBS中激发同学们去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I班同学之间随即展开了人生方向的讨论。入学后,孙文海在思考未来的同时,更逐渐理解在清华MBA学习的意义。
学在清华MBA,实现转型夙愿
首先,知识学习成为重要的职业转型基础。对孙文海来说,清华MBA的每一门课都很重要。由于理工科出身,起初他不具备财会金融、经济管理等基础学科知识,学习短板亟待补缺。清华经管学院对国际项目高度关注,给予资源倾斜。作为国内首个与MIT合办的国际MBA项目,使用MIT教材。师资配备达到一流,实力雄厚。教师均至少曾出国进修,并不乏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博士。钱小军老师时任此项目的主任,任教《管理沟通》课程;《组织行为学》则由陈国权执教;魏杰老师讲授《宏观经济学》……还有陈健、陈国青、陈章武、陈涛涛等老师亲自授课。同学们有幸遇上了当年经管学院教师中坚力量的荟萃群体,他们听得如痴如醉。现在返回学院谈起往事,师弟师妹都会大为惊讶:“你还听过陈老师的课?!”孙文海班里同学自称“黄埔四期”(2000级I班是第四级),自豪感与幸运感溢于言表。当时只有一个I班,采用英文教学 。MBA自由开放的教学方式、经管学院老师精彩的知识传授、实践教学,推助孙文海开拓了视野,为他日后向金融领域转型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其次,中金实习确定职业转型方向。入学后,孙文海从国企辞职。2001年6月,第一学年末,中金公司来清华招聘暑期实习生。经过几轮面试,他得到了三周的实习机会,主要参与中石化A股新股发售工作。下午四点面试结束后,他当即投入繁重的工作,收集信息,录入文字,直至零点。有幸接触国内最好的投行及当年最大IPO,他兴奋激动,凌晨仍无法入眠。最重要的是,他已下决心进军金融领域。更幸运的是,他还遇到了一位颇为赏识自己的老板,即后来曾任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的滕威林先生,滕先生成为他的良师益友:给予他指导帮助,引领他跨越人生转折。三周后,滕先生认可孙文海的出色工作,并同意延长他的实习时间。从6月中旬,孙文海开始接触国企改制、上市筹划等重要项目,实习一直持续到2002年4月。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很多夜晚,当他从中金公司所在的国贸二座打车返回清华园34楼时,已是凌晨一两点钟。宿舍里的其他三人早已入睡,而他悄悄地在床铺下赶作业,直至凌晨3点。不久,他又在清晨曙光的映照下,开始了新的一天。
投资生涯,书写人生精彩
2002年孙文海顺利从清华MBA毕业。此前,世界著名风险投资基金之一德丰杰拟扩展在华投资,一位清华的师姐询问他是否愿意进入风险投资(VC)领域。孙文海记得,那时风险投资还是新事物,相关课程并不多。在MBA毕业前,他上过高建教授的风险投资相关课程,因此在这方面有所了解。经过德丰杰的5轮面试,他于2002年4月22日顺利入职,并成为德丰杰在中国的首位本地员工。在随后的近6年时间,他参与了基金的北京代表处的设立,从投资经理逐步升职到了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执行董事,负责其在中国地区的营运及业务拓展,并先后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十几项国内投资,其中空中网、龙旗集团和分众传媒等七家企业先后在海外上市。
孙文海说,风险投资需要理性与慎重。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方式,风投将相对稀缺的资金资源分配到最活跃产业链中最活跃环节上的最有效率企业。每年他们会考察几百个项目,将每个项目所在产业的相关上下游企业悉数考察,但最终决定投资的却屈指可数。风险投资也充满感性色彩,往往五味杂陈。当目睹被投资企业股价飞涨、创出天价时,他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成就感。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那是一个不眠之夜。由于时差,他和团队成员彻夜在电脑边上紧盯股价。眼见百度股价从29美元起步,飙升到125美元!他们相互发送电邮,传递着惊喜:30、50、80……100美元!预计高点被一次次击穿,所有可能的阻力位一再突破!后来百度拆股后又涨到了现在的200美元。他也遇见过所投资的公司,几年后经营不善破产了,这是投资生态中的自然现象,却不免失落无奈。同时,也遇到过一些好项目,虽经千方百计努力,却仍无法投资其中,难免倍感苦涩。
解读VC、PE行业,展望学生创业
2008年初,孙文海以合伙人身份加入纪源资本,常驻上海,,参与了若干项投资项目。2013年初,他离开纪源资本,来到如今的尚心投资。他经历过的三家投资基金公司,也存在差别:德丰杰偏重早期的A和B轮投资,高风险高回报,属于技术型风险投资公司;纪源资本偏重B轮投资,集中于扩张阶段的目标企业,回报稳健。尚心投资则偏重B轮和C轮,但凭借长青基金的优势,在投资的阶段和方向上游刃有余。
孙文海认为,投资之道说来大同小异,然而运用的奥妙却各有不同、理解的程度更相差很大,结果必然大相径庭。投资人大多分为两类,即风险偏好型与厌恶型。他自称属于风险厌恶型,愿意在承担可控的风险基础上获取尽可能高的回报。他说,投资领域的前辈大佬“武功已臻化境”,而自己仍不断在修习之中。在金融领域,从前投行风靡,如今VC、PE、信托被看好,名校毕业生纷纷趋之若鹜。然而,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一则VC、PE行业本身会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会有很多跟风者被淘汰出局;二则此类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却比较高,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投资并无固定套路、一定之规,更看重综合分析能力。其实,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投资并不容易,记者、演员、飞行员甚至运动员等都有可能成为著名投资人;而一个投资人如何看待投资,也更接近于艺术层面。
孙文海对创业企业成败有自身的理解,一是选准、锁定市场,顺势而为;二是看准团队,重视人的因素。只要把握住这两项,就能收到振衣提领之效。虽然在执行方面,还包括商业模式、技术壁垒、战略时机等因素,但只占20%权重。对待目前风生水起的学生创业,他凭借多年经验,简要总结如下:一是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毕竟创业本身成功率并不高,而学生创业比社会上有从业经验的人更难,所以应事先做好好自己的心理建设,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二是学生创业也有一定的创业优势,即头脑中没有束缚。如在美国不乏学生创业成功的典范,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都是没念完书就去创业。他相信,再过十年,中国学生创业水平会达到可与美国相媲美的程度。经济实力、社会保障力、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解决创业学子的后顾之忧、生存压力,甚至对其创业形成直接支持;眼界大开的学生们也会思考、关注“诗与远方”等爱与美的高尚命题,在他们心灵真正获得自由后,创业动力会充分发挥出来,创业质量也更值得期待。
孙文海认为,MBA教育对创业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他虽然自己没有创业,但相信许多人在创业前会遇到各种问题,可以说他们是带着困惑来商学院的。MBA对他们来说是及时雨。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资源之间的互相对接,都十分有益、充满价值。与直读本硕博的学生相比,MBA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或许反而会更高,因为他们既懂技术,又有人脉,是更适合创业的群体。
清华MBA帮助孙文海成功实现了职业转型。除了提供了知识基础,还为他拓宽了人脉网络。无论在金融界还是在实业界,清华MBA校友均不在少数。有时,一句“您是几字班的”就能拉近投资者和企业家之间的距离,给人以莫名的亲切感。校友网络更在孙文海毕业求职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工作中,这个网络更是日益显现出价值。孙文海常常感慨地说:“我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是在清华MBA的学习经历。因此我心中充满感激,也非常愿意为母校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原稿:付海婧(学生记者)
补充采访:陈芳、万军
补充编辑: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