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的明智之选——Babson 百森商学院和创业学
清华MBA第一学期刚结束紧张的考试,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的全年级大排名了,数算着自己的托福成绩和排名,对照着心仪的国家和全球Top商学院名单和要求,和同学们互相商量着看各自能选择的学校。在交换申请死期快到之际,我一口气考了三次托福,每次都是裸考,结果每次都是90分。真佩服ETS的考试体系,如此客观的英语水平测试,我考得心服口服。只是90分实在没有特别名牌的学校可以选(比如: Yale, UCLA, LBS etc.)。可我在报选当天还抱着希望可以选上Duke,因为这所大学是唯一对托福要求较低(90分)且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美国名校。可是,当按照第一学期成绩全年级大排名,让交换候选人排序进行选择的时候,Duke 当然被学霸们最先抢完了。现在想想,其实很感激自己没有太多余地选择,否则也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波士顿游学经历,和像清华人同等让我自豪的Babson Beaver的终生烙印。
当初有几个选择让我对比了一下:去美国还是加拿大?选择 Babson 这样在中国没有名气的全美创业学排名第一的商学院,还是去在亚洲众所周知的亚洲商学院排名第一的香港科技大学?或是全球综合排名较为靠前的多伦多大学?我认为参考的因素和标准有三个:1,地理因素:和自己来自的国家/洲有差异化,并选择经济、科技、教育都较为全球化发展的美国,即便是美国也尽量选择不是太偏远的城市,最好是教育、科技、投资都很发达的、有朝气的城市,不惜牺牲掉综合排名(Boston vs. HK, vs. Toronto)。毕竟MBA交换不是本硕拿学位,差异文化体验和繁荣城市环境比排名更重要;2,个人 MBA 专业方向的匹配:我的职业定位是风险投资和创新型创业公司,而百森商学院(Babson),连续十几年都是全美创业学排名第一的学校,波士顿的哈佛和MIT更是仅次于硅谷的聚集科技创新公司和投资公司的圣地。短短几个月,不仅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是精益创业、风投财务融资、产品设计思维等初创公司人必学的基础课程,每天浸泡在创业训练营里面和同学们实践真实的创业项目,更能利用校外资源,集中接触以创业著称的高校、社团组织、孵化器和创业者团队;3,了解学校在当地的口碑:具有全球化视野,不必纠结学校在中国的名气是否够大,反而要去了解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口碑。我参考了身边美国朋友的意见,意想不到的了解到Babson在美国精英(Top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的高管、HR)口中有着神奇的口碑,用他们的话说:Babson is a boutique business school with amazing reputation in US. 后来我在美国本土,耳濡目染了不少关于这所百年精品商学院的美誉和在此毕业的成功校友的传奇故事,在校外社交过程中介绍自己来自Babson,也常常给人们Impressive的感觉。
作者在Babson商学院入口
其实回想起来这些选择的标准都是后来总结的,当初我的选择非常受制于我的托福成绩和排名,如果托福成绩在100分以上,那么选择的条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是机缘巧合进入Babson的。而我的大原则——选择美国,更多出于我对美国包容文化的喜爱,对美国抱有“更多机会”、“更和国际接轨”的“偏见”。出去了才更加加深了在清华时的感触,当今的世界,中国大陆才是机会最多的地方。这也是我在国外接触到MIT,Harvard,Babson 学子都一心盼望早日学成,归国发展的原因。
Babson改变了我的人生
1.创业的定义
我的Babson同学有一半以上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也就是他们的父辈就是创业者、企业家,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把创业和帮助家族企业发展当作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理所应当的事情。而除了来Babson读书,为能迎接家族企业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做好准备,更贯穿于他们的是“行动”二字。小到传承祖母的手工糖果,大到推广医疗突破技术造福人类,大家都在行动着,不是讨论着能不能,而是讨论着下一步怎么做。
来Babson之前,我只是想接触更多的创业项目,了解美国创投圈最前沿的风向标,绝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创业大军的一份子。“创业”仿佛离我很近也很远,没有技术专利或者不是技术型人才,没有资源是根本不可能创业的!可是,Babson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没能想到,一切都可能成为创业的起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创业者,而你需要的只是:付出行动。
Babson MBA教学楼和学生中心到处都挂着同学自己定义的“创业家精神”的条幅——不要局限你对“创业”的定义,你就活在其中。
2.建立新“冒险”
Venture在英文里有冒险的意思,但当我们说Create New Venture,这里的实际上是“建立新公司”的意思。Babson开启了我愿意去冒险创业的兴奋点,作为创业菜鸟,我更愿意称这是一次冒险。第一节New Venture Creation课,教授一上来都让每个人做1分钟Pitch,推介自己和自己的项目,仿佛每个人都有真实而令人兴奋的创业项目,而对我来说,,这些还只是“课堂练习”而已。后来用教授的原话讲:你所讲的如果只是应付这门课,那就不要浪费时间了,我们所讨论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你要用行动去做的事情。于是,第一节课,我的Pitch是介绍我自己。但是当晚回家,我就开始冥思苦想,如果给我一笔钱我想做什么?想为人们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痛点?
不上课的时候,我在校园参加Club活动,和同学们交流想法,学习同学们的项目。刚到波士顿我就去MIT看了Demo Day的项目汇报,听了MIT Pitch 100比赛,也旁听了MIT的New Enterprise的创业课,看到听到聊到很多极棒的点子。我也做了一份关于在国内饭馆吃饭对食物来源安全考虑的调查,也请教了国内做有机蔬菜电商的朋友,讨论透明、健康的解决之道。在New Venture Creation的第二节课上,我做了Pitch让大家了解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和基地直供食材入户,供大家在家做饭的服务。结果一下课,一位泰国女生Tann就找到我,说很喜欢我的主意,她觉得我们两个人的项目很像可以融合,问我感不感兴趣一起组队细化方案。我知道Tann的项目是一个关于农场直供食材教大家在家烹饪泰餐的项目,我们都希望向人们提供透明来源的食材,鼓励大家在家烹饪美食。于是我们就欣然一起组队了。后来又有Tann的全职MBA同学 Carlos和Jier一起加入,我们一起试验超市采购和在家做泰餐的流程,录了像编辑了小片;Tann研发菜品,我们做市场调研;课结业之前完成了商业计划书。这个过程让我相信Babson对创业精神的诠释:创业没有定义,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创业家。
这个项目我们在交了作业(Business Plan & Final Pitch to VC)以后(成绩 A-), Tann MBA 毕业后去帮助加州姑姑的泰国餐厅拓展食材配送的新业务 (SimplyThai),我也回国后开始用Lean Startup方法论一边写论文一边尝试把这个项目落地北京做中餐的食材配送产品和服务(Mychefbox,厨师盒子),开启了人生新冒险。
3.快乐、专注地过好每一分钟
在国内大家习惯性的把幸福快乐加了很多前提,比如:等我努力赚了钱……等我在北京买了一处大房子……等我再读一个学位……可到了美国,特别是波士顿这个年轻朝气的城市,人们的忧愁少了许多,一点点小事也能让周围的人感到快乐。短短的几个月,我深深感受到一个笑容和一个拥抱的力量。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无论拥有什么,如果不珍惜当下拥有的,即使拥有再多也无法快乐。爱你的邻居和充满感恩之心,是美国朋友告诉我最多的,他们称之为“黄金法则”:我迷路反复辗转时,街上会有人们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并热情带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就会惹来同学的夸张感恩和赞美;我的创业队友们,作为MBA一年级的同学,课业量是我的双倍,甚至三倍,但每次作业分配都主动承担更多、特别投入,熬夜交完作业,又开始忙下一个小组会议,没有一丝抱怨反而开心的鼓励:Kay, Keep fighting! 这些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和认真的态度,让我变得更加快乐、专注。就像对待创业的态度一样,我只需完全专注做好当下的任务,无需担心未来。
美国课堂和课业
美国商学院的课业量,即使是相对课业量繁重的清华,也是犹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交换生本来学分压力并不大,按照学分要求和我对精力的权衡,仅选了4门课程,结果还是让我吃了些苦头。除了New Venture Creation创业课,我又选了投融资财务Entrepreneurial Finance, 谈判学Negotiation, 市场战略Strategic Marketing Planning。其中,财务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弱项,而每节课都要有一个大的案例要提前准备,并作出作业在课前交上,课堂一半的时间都会用于讨论案例。最挑战的还数《谈判学》,还在放假中教授就预留了两本书要事先读完,每节课的案例模拟谈判贯穿方法论,其复杂程度都逐级上升,从第一节课的双方买卖谈判,到后来的双方律师代表当事人调解的达成共识的合同签署,多边贸易、政治谈判等。每一节课,我都无比的紧张,阅读速度、方法论模型的运用,还有唇枪舌战的参与,对于我都是很大的挑战。
美国课堂非常有别于国内的是,参与分数(Participation)所占比例非常高(>50%),如果没有准备案例,或者课上没有积极发言,那成绩一定会受很大影响,且会得到教授的特别警告。一部分案例和大作业是小组作业,和国内的谦虚文化不同,美国文化鼓励大家互相质疑和挑战,对于贡献不多的人,大家也不会客气,会直接指出。
每周的作业量除了案例分析,还要不间断的在BlackBoard上参与在线讨论,教授会不定期发问,所以手机的BB App会不停地接收到需要讨论的问题,不及时查阅和在线回答,也会影响期末成绩。
我非常幸运的能和优秀的同学组队,在承受诸多压力和无数个通宵达旦的读案例,我都很享受这个过程,也很骄傲自己生存了下来。最终成绩都在A-和B+,也算满意地交了答卷。
Professor Ann对我的谈判学期末大作业的评语,并给出A的好成绩,让我认为所有认真付出都是值得的。
Babson Beavers 课堂之余的生活?
Babson的校园很小,两年制MBA一年级、二年级的同学们,一年制MBA的同学们,兼职 MBA的同学们,还有我们交换生们都在Olin Hall一栋楼上课,因此全校MBA的同学都格外亲密无间。课余坐在开放式的大厅里三两一群讨论作业,会不断被来往的熟人朋友们“打扰”,见面就要拥抱、打招呼、寒暄。大家这么熟络、热情,一起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是校园生活几乎每周都必做的事情。?除了Design Thinking、Communication Club、Leadership Club...等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Party是美国学生课余最重要的活动,以至于我从国内一个从不Party、从不去夜店的懒人,短短几周就变成了“Party Animal”,因为在波士顿Party人群的质量颇高(MIT, Harvard等常青藤的mixer),这也是快速和同学们社交、建立友谊的最佳途径。课堂之余的生活太丰富,就简单以照片呈现。
除了海外学习,我是如何更有效利用交换机会的
在决定要交换的时候,我为自己列下了一系列目标。目标大致有:1,看看世界,增加全球化视野;2,选择对方学校的对口专业和教授,利用比国内更强大的学术研究成果、系统设备和师资资源;3,结合回国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学成归国可以马上学以致用。但我认为最理想的是:不仅有贴切的目标,更要给自己规划具体的任务去交换。比如:可以寻找资源;可以搭建桥梁。由此减少因海外交换所带来的全职MBA读书的机会成本上升。
我在MBA一年级的暑期,在联想控股旗下的联想之星TMT孵化器和投资部实习,每天和天使VC投资人们一起开会,接触到TMT相关的各行各业的创始人CEO和联想之星的被投企业。在MBA以前,我有八年传统行业的销售背景,希望通过清华MBA的学习和平台拓宽我的视野,帮助我找到新的事业兴奋点和新起点。联想之星的平台让我每天接触到五花八门的有趣项目,听创业精英们自我叙述传奇故事和创业经验,学到TMT各类细分行业的商业环境、发展路径和互联网革命大潮下的行业趋势。每天工作很享受也很兴奋,由此奠定了我混创投圈的发展志向。我实习的老板,联想之星的投资董事,也是清华MBA的师兄——明耀总得知我交换的学校是Babson后,也鼓励我多学习国外的创业方法论,在交换期间要多拓展视野和人脉,多关注和学习美国东西海岸以硅谷和MIT为中心的两处创新创业圣地的新动向,用我的触角帮助联想之星的投资人们得到硅谷和MIT的一手动态。尽管联想之星当时在硅谷已经开始设立美元基金,但作为联想之星的实习生,我很珍惜在这个团队的实习机会,希望能发挥作用在美国成为联想之星的窗口,让美国的创投圈更多认识联想之星的品牌和中国当下如火如荼的创业环境。于是和明耀总做了短暂沟通后,我就骄傲地带着这个“使命”把实习生的角色也延续到了Babson和波士顿。
联想之星赋予我的这个特别身份让我在美国得以更便利地与MIT创业孵化器、各类机构建立联系,以联想之星实习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各类活动,向国内介绍、输送好项目和优秀团队。课余参加活动,深夜为北京写项目简报,作为桥梁帮助北京的投资人对感兴趣的项目也随后进行电话访谈进行深入了解,让好几个项目我看过的项目都得以跟踪。这期间我还参与了MIT Chief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MIT-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um)的组织工作,帮助MIT chief专业团队为徐小平老师的真格基金筛选优秀项目。
2014 MIT Demo Day
晚上剑桥(Cambridge, MIT, Harvard所在城市)地区的各种创业咖啡厅。在此参加电商等我个人感兴趣的行业沙龙,聆听行业成功创业家的经验,和菜鸟创业者们交流。
参与组织 MIT Chief 的MIT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为徐小平、王强老师 Pitch 环节筛选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学生创业项目。
在Harvard和MIT,经常能看到中国大鳄们的身影。
赋予自己特别的任务或者使命,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利用交换学校和所在城市的资源,更快速地建立和目标机构的关系,进一步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在国外学习了知识, 拓展了有针对性的社交,更加强了回国后的职业发展。
当然,不是所有同学的交换都一定要和职业发展相关联的,开放性的游学经历也是人生难得的体验。相信学习的东西不会比目的性强的要少。如果目标单纯是希望游历欧洲,走遍美国,借用着难得的4-5个月看看世界也是极好的事情。因此,主要看个人的诉求和心态,毕竟人生阅历是难以用时间成本衡量的。
结语
学习、生活的环境突然转变一定会有诸多难处和不适,尽管我呈现出的都是快乐,省去了种种困难,这是因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认为差异不同所造成的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实在不必过于夸大和在意。很多我们对比的美国好还是中国好,也是因种种不适应所产生的幻觉。尽快进入海外学习生活的角色,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宝贵机会。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也无需把自己当作“留学生”,因为美国文化本身就是大融合的移民文化,大家对看各种肤色、听不同口音、交非英语母语的朋友早已习以为常。一个班里,除了教授以外,几乎所有同学都来自非英语母语的国家,而美国人会更加宽容你的第二语言和思维方式。尽管我的同学们:印度人、德国人、法国人、比利时人、巴西人、墨西哥人、瓜特马拉人……都看似比我们更英语思维一些,但大胆的参与,不怕出错,不懂马上追问,敢于在课堂提问和争论……是快速融入和投入学习的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