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MBA2012级P3班王烨在2015年入学首场清华MBA宣讲会上的分享实录
很高兴在此与各位考生分享我在清华MBA学习生活的一些体会。我想,今天大家坐在这里想必带着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报考清华MBA,学习这个项目值不值?就我个人经历看,作为一名公务员,考入清华MBA后,也遇到了这个问题。甚至有人建议说,公务员应该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会更好,或在市委党校考研究生会更轻松一些。也许大家会有类似的各种困惑。
那么,我就结合自身经历、内心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希望能带来一些启迪或参考。我们这一代代人从小学读到大学,大学即将毕业时,十几年的书读下来,往往会失去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至少那时我很困惑,自己所学的那些知识、技能今后能带来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那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及早工作,尽快赚钱。如今我已工作十三年了:在上海从事了五年的证券投资工作,担任操盘手;后来在北京工作,最初三年在一家国有担保公司任总经理,2009年,因一次偶然机会,参加了北京市大兴区35周岁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考试,有幸入选,后被选派至乡镇,工作至今。
重新上学的念头大约是在工作十年以后开始的。十年的工作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事业上发展有起有伏。特别是从金融行业猛然转入政府机关工作后,我从那个大学时代充满幻想的毛头小伙子,逐渐成长起来。其中一个标志是,与从前相比,我更能看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想要什么、缺乏什么。这时,我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的局限性,即在某地区、某领域或某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某种思维惯性,会自认为熟悉工作环境、工作程序,一切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思维惯性还会导致行动上的惰性,消蚀对未来发展的动力与激情。优秀也是有局限的,是相对的,即可能表现在某范围、某领域或在相识的同龄人中,但并不代表在此范围、领域外,在更高平台上,能同样优秀。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就产生了改变自己、突破自己的想法。这促使我决定报考清华MBA。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心目中清华大学就是国内最好的大学,清华MBA项目,也必然是最好的MBA项目。既然工作十年后还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我不愿仅为获得一张MBA文凭而耗费时光。结合十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在清华MBA,一定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得到升华。选择清华MBA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相信最好的学校、最好的项目有最好的学生。既然选择突破自身局限,那么这是最适合的地方:项目学生来自各行各业,经历各不相同,大多是各领域中的佼佼者,与他们一起相处,于我而言本身就是提升和学习,能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进入清华MBA后,我最初的设想一一得以印证。我发现,身边同学与自己想法完全相同,都在努力突破自己、提升自己,归属感油然而生。比如,第一学期有一门《领导力与组织行为学》课程。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领导者一般具备哪些特点时,一位同学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说:“领导者都是一群不甘于平庸的人。”这句话道出了本质,清华MBA项目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未来领导者。也许并非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未来领导者,但清华MBA学生群体确实是一群不甘于于平庸的人,他们在不断追求,这种追求往往不在物质层面,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列举自己身边的两个例子。有位女同学,曾在某著名电视台担任财经节目主持人,去年她却毅然放弃了这份不错的工作,下海创业,一年后便获得成功。还有一位同学在一家央企担任部门负责人,最近他也辞去这份优厚工作,跨行业去迎接新挑战。这类例子在清华MBA学生群体里比比皆是。最近微信里流行一个帖子:“人为什么要努力?”其中一段话很有寓意:登山很劳累,但到达山顶时的那种感受,是在山脚下永远体会不到的。努力并非为了换取成功,也不是为了超越他人,而是体验更广阔天地的一种胸怀。
我还要与大家分享对清华MBA教学、清华MBA老师的一种认识。也列举两个我亲身感受到清华老师的例子。一位是潘福祥老师,讲授《证券投资学》选修课,开课时间为每周一晚。潘老师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批投资者,也是中国商学院开设《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第一位老师,他在课上会把自己20多年投资的沉浮经历与同学们毫无保留进行分享。同时,会把中国股市以及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脉络加以透彻分析。潘老师已全职从事证券投资,自己公司的总部设在上海,每当周一开课前,他会从上海公司总部乘飞机赶到北京,晚上给同学讲课,周二一早再乘最早航班飞机飞回上海。二十多年来,这样的往返他从未间断,这份执着实际上只源于他与清华经管学院当年的一份承诺:只要这门课程继续开设,同学们也愿意接受,他就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正是清华经管学院老师们共有的一种传承精神!有了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程,课堂上同学们学到的也不仅是知识,某种程度上更多是这种精神。
另一位是会计系谢德仁老师,作为国内会计学界顶尖专家,身边一些在“四大”高级岗位工作多年的同学,都对谢老师的专业知识佩服得五体投地。第一堂会计课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在3个小时的课堂上,他很少涉及会计学知识,而是在哲学层面与同学们充分交流,人生境界问题,他认为,学问在更高层面是相通的,并鼓励同学们博览群书,思行合一,学而不厌。清华经管学院、清华MBA还有很多一流老师,难以尽述。
下面我还想与大家分享两点自己的学习体会。第一,清华MBA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进入清华经管学院后,一定有一些课程会吸引人,从中受益很多,于未来大有帮助。当然,也会有一些课程,未必会引起兴趣,总会因人而异。其实,如果在某一门课上某一位老师的一句话能带来启迪,那么这个学上得就很值。我个人认为,如果觉得清华经管学院还不够好,那么在国内也再难找到更好的商学院了。第二,如果作为一名MBA学生,就不要如中小学生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MBA的课堂不应局限于聆听,更多需要表达、交流,清华MBA项目会提供很多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清华MBA学生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与他们分享、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提高。
关于报考清华MBA项目,我也与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清华大学是国内一流大学,因此清华MBA选择学生过程也极其苛刻,必然优中选优。今天估计有千余考生来这里参加招生宣讲活动,假设今年都报考清华MBA,或许也就只有近一半人能如愿。我本人连续三年报考后才考上。第一年萌发了报考念头,当时招生政策尚未改革,先笔试、后面试,几乎没有准备“模考”,笔试成绩离清华MBA的B档线差了五分;第二年正好遇到招生政策改革,采用“提前录取+国家录取线”方式,我原以为面试问题不大,结果面试却并未如愿;第三年坚持报考清华MBA,面试考官说我是今天面试以来唯一一个连续三年报考清华MBA的人。
拿到面试的通知以后,离笔试只剩三个月时间。自身英语基础差,工作又繁忙,那三个月成了我人生中最努力的三个月: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为了突击提高英语,不得不默写英语作文、大量作题,参加培训班……三个月内我用完了七根签字笔笔芯,它们如今还放在我书桌笔筒里,成为一种激励。
如果大家决定报考清华,我希望大家能坚定信念,因为这种坚持是值得的,希望在明年的校园里与大家见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