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晚,清华MBA教育中心在经管学院伟伦楼401教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管理心理学”讲座,主讲嘉宾是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斯哥特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何威博士,讲座主题为“管理决策中的心理问题”。

 
何威博士授课

    决策的困境是什么?管理、决策和心理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心理因素对决策成败的关键作用表现在哪里?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心理问题分别有哪些?这些内容随着何威博士的逐一讲解,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最后,他重点介绍了实用决策术并对内容要点加以总结。
    讲座开始后,何威博士首先提出,决策困境主要源于如下因素:风险,即无论做出何种抉择,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不确定性,即缺乏先例,信息不能完全获得;模糊性,即决策局面不清晰,无章可循,目标难以明确,备选方案难界定;变化,即决策的局面处在发展变动之中;矛盾,即决策者个人的目标冲突、不同决策者之间的观念冲突;压力,即时间紧迫、情绪紧张、焦虑无助等;影响,即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命运攸关局面。
    随后,他谈到管理与决策。他认为,管理是有效运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四项职能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每一项职能都离不开正确的决定。因此,管理本质上就是决策。对于管理学院来说,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提高、改进学生的决策能力。
    管理教学的目标包含三方面:一是系统传授商学各科最新知识(解惑),包括建立学科的概念、理论、模型、架构方法等,并奠定“基于科学证据的管理”的基础。二是培养独特的商学态度(传道)。即形成务实、积极、合作、少抱怨、持续改进的态度;克服理工科出身的MBA学生线性思维、最优解态度,以及文科生的散漫思维、不可知论等。三是提高管理决策能力(授业)。商学的要义是在复杂、模糊、不确定、有风险的情况下务实地决策,因此应注重批判性思维、合理决策,融合学院智慧与江湖智慧。
 
    在谈到决策与心理时,他说,决策通常被认为是理性分析的过程,因此只要目标和标准清晰,再经利弊分析,决策便不言自明。但实际上,管理决策重在分析之后、最后决断及贯彻实施的过程。分析替代不了决策,决策者最终抉择时的心理因素如价值取向、风险偏好、个性特征、经验直觉等,决定决策的最终成败。
个体决策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一类错误和二类错误。一类错误是指,不该反应而做出错误反应(反应过度),如“狼来了”谎报军情、误报地震等;二类错误是指,应该反应的却没有做出必要反应(反应迟钝),如错失良机、漏报地震等。这两类错误相互对立,降低了一类错误的几率就会增加另一类,这就须分清哪类错误对决策目标更关键,以采取相应策略,设立较高或较低的反应域限。决策难以十全十美,降低这两类决策的概率需依靠日常决策实践和锻炼培养。决策中常见的其他心理问题还有过分自信、偏差定位、偏听偏信、方便效应、越陷越深、随机迷信、风险偏好、“冤大头”效应、“马后炮”效应等。群体决策的心理问题则主要包括从众思维和从众偏差等。
    最后,何威博士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设定期限、施加影响、步步为营、加强磨练、预备方案、设置底线、集思广益、独立抉择、因势利导和刨根问底等十大实用决策术。讲座通过中外大量决策实例,分析探讨决策过程中涉及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上述颇具针对性的实用决策方法,有助于决策者克服决策心理问题、提高决策能力。讲座引发了在场MBA学生的广泛兴趣。

 
讲座现场
 
何威博士:
    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斯哥特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北京大学理学士(心理学)、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工业企业管理)、波士顿学院哲学博士(管理学)。从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教学20年,主要研究兴趣为跨文化/国际管理,组织变革,企业公民行为等。论文发表于《Organization Sci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等。2013年获得校国际教育杰出成就奖、2010年获商学院优秀教学奖、2008年获校先进工作者、希望学者。在国内多所大学讲学(EMBA和IMBA)、讲座(包括北大、中大、浙大、厦大、人大等)。曾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1993-1996)、全国MBA教指委MBA入学考试命题委员会逻辑组第一任组长(1995-1996)、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专业命题组成员(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