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军、乔元春、陈芳)莫愁前路无知己,最美人间四月天。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是清华大学校庆。值此清华大学106周年校庆、清华经管学院33周年院庆之际,MBA中心为广大校友安排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分别是4月29日王雪莉老师的《清华MBA名师论道》MBA校友专场和4月30日卢达溶老师的《清华新兴技术探究》课程MBA校友专场,期间还迎来了9个值年班级返校重聚。
清华MBA名师论道
4月29日上午,《清华MBA名师论道》MBA校友专场讲座在清华经管学院伟伦508教室热烈开讲,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王雪莉教授与MBA校友们分享了专题“管理的变化与挑战:时间的敌人和朋友”。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钱小军教授致辞。钱小军教授代表学院感谢MBA校友对清华经管学院、MBA教育中心所给予的真切支持与感人贡献,学院也一直关怀校友们的人生成长与事业发展。

钱小军教授致辞
钱小军老师介绍到,最近MBA中心启动了“MBA校友终身学习计划”:目前已推出《麦肯锡全球领导力》的免费在线课程;每周按时发布“清华一周信息精选”,汇总挑选出大学各类讲座和演出信息,推送给我们的校友;这次在庆祝母校诞辰之际,专门为MBA校友们提供精彩的《名师论道》MBA校友专场;以后还会陆续有移动课堂、企业家讲堂等学习机会向校友开放。她希望,校友们一朝成为MBA学生,一生都成为学习的践行者,也盼望通过这些活动,加强校友与学校、学院之间的联系。”

领导力与组织系王雪莉教授
之后,王雪莉教授以“管理的变化与挑战:时间的敌人和朋友”为主题,通过多年来对企业的调研与实践,提出时下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有四个特点,即Volatility(反复无常)、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Ambiguity(模糊)。她还提出,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非但没有过时,而且透过五大职能本身观察变化的发生,足以穿越VUCA困局。随后,她从人力资源、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出发,结合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个人职业成长,与MBA校友们分享了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管理者的心得。针对员工的“非物质激励”,王雪莉教授提出要有趣、有意义、有希望,即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公开的程序,构建透明的工作意义,让员工感到成长与希望,建设文化的舒适区。
清华MBA名师论道校友专场大合影
今年校庆期间,校友返校参与讲座课程学习,这种新形式受到了校友们的普遍认可。
李达校友(MBA2009级P班)谈到这次校庆日返校有两点特别之处。一是校友工作受到更大关注,能切身感受到浓浓的关怀,所安排的讲座、课程不但别具一格,而且对自身事业有实际帮助,因此也非常赞同新推出的终身学习计划;二是校庆的氛围更加宽松、活泼,从在社交网络中的前期预热,以及讲座、校园参访等活动,都充分表达出校友相见、师生相聚的气氛。
亿复莱科技公司创始人廖江龙(2003级I班)认为,这是将厚德载物的沉淀踏实精神与推行终身学习计划的创新开放态度相结合的有益方式。他说,自己早上5点半就起床,带齐了笔记本和水笔,从通州赶来母校听讲,行程两小时,令人回忆起当年上课的情境。在校庆日返校时,了解学院动态,重温课堂记忆,聆听学院老师的新思想、新理论,也特别有意义。雪莉老师所讲内容中有关VUCA时代虚拟化组织、利益相关者的稳定格局等方面,对他正在进行的创业有很大启发。

李达(MBA2009P4)校友
清华新兴技术探究-MBA校友专场
4月30日,“清华新兴技术探究-MBA校友专场”课程由卢达溶教授以“清华探究—重新定义大学” 为题开讲。卢老师讲到,清华在完成国家或企业项目时派生出大量技术,与企业升级遇到的技术瓶颈之间存在距离,即实验室的技术需求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而MBA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清华实验室技术,探索大学和企业的结合之路,形成“共建共享、共学共进”的协同创新平台,使大学成为知识兴企的智库和技术后援,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清华新兴技术探究MBA校友专场大合影
MBA校友们在卢达溶教授带领下,先后来到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中国下一代互联网运行展示中心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观。

清华大学微纳加工平台

清华大学中国2025示范中心

清华大学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网络运行中心
在探究清华大学实验室的活动中,校友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大学,并思考自己在探索大学和企业的结合之路上应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使命。
除了丰富多彩的讲座课程,校庆期间还有9个MBA值班级返校重聚。校友们与老师同窗共忆往昔、与老同学论道职场、分享人生感悟、共话前程。

MBA2005I班返校重聚

MBA2005F2班毕业十周年同学会

MBA2007I班返校重聚

MBA2007I班返校重聚

MBA1997F班返校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