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案例研究实践》课程第一讲开讲
2017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启动
(文:万军、陈芳、张磊)2017年10月25日晚,《管理案例研究实践》课程在舜德楼401正式开讲,2017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同期正式启动。今年的课程和大赛进一步突出了实践学习环节,充分体现课程和案例大赛注重实践学习的特点。

活动现场
首先,课程责任教师、清华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系于春玲教授介绍了《管理案例研究实践》课程大纲及学习要求。她指出,管理案例研究实践课程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案例、研究、实践。她总结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采用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各院系学生之间,及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以及在参赛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于春玲教授介绍课程大纲、学习要求
接下来,清华MBA教育中心校友发展与企业合作总监陈芳老师介绍了案例大赛的日程安排、企业调研活动、大赛评审要素等信息。她在介绍大赛意义时说,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始于2005年,是覆盖清华大学所有院系的校级中英文双语的公益赛事,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大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通过采用企业的实际鲜活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团队参访案例企业,邀请业界专家指导培训,邀请跨行业评委团参与大赛评选环节,建立全新实践教学模式。大赛虽然出生经管,但鼓励跨院系学生打破院系组队参赛,以打造跨学科、跨院系、跨文化的沟通平台。

陈芳老师介绍案例大赛
课程第一讲的重头戏是圆桌论坛环节,由往届优胜团队成员作为嘉宾分享参赛经验、收获等心得体会。于春玲教授主持论坛。主讲嘉宾包括2015-2016年案例大赛的优胜团队成员,他们是2015年优胜团队成员MBA2015级P5班张宗杰、电子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冯雅璐、MBA2016级G班陈淑娟、2015级P5班杨美清。

左至右:张宗杰、冯雅璐、陈淑娟、杨美清、于春玲、陈芳
圆桌论坛围绕四个论题展开。首先是参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收获。张宗杰认为,参赛遇到的困难在于真正抓住问题不容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所提问题的性质有难度,即需弄清面对的问题究竟属于哪一类。二是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突破口有难度,即需分清哪些问题可以解决、哪些不能。三是事先考虑解决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难度,即需有助于利益主体。冯雅璐则强调收获,2016年她参加两个非经管学院的团队,参赛过程中她抓住人才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痛点,强调在沟通中寻找问题,不拘泥套路,使解决方法实用、项目容易落地。陈淑娟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包括事先预期很关键,如希望收获什么、了解什么、自身优劣是什么、能贡献什么等。另外,案例大赛提供的是鲜活案例,对于自己想要的信息,需要努力收集网上信息,需要与客户多次进行访谈交流,以深度挖掘资料。对于G班同学来说,这是积累咨询经验的极佳经历。
第二个讨论的话题是案例破题点选择,方案如何出奇制胜。陈淑娟谈到,一定要了解团队的参赛预期,以及每一位同学的各自所长,据此安排工作。杨美清强调,要寻找案例的亮点,重要的是现场把握能力,包括完善团队的演讲架构,比如去年她参加康力优蓝案例机器人案例的知行团队,了解到康力优蓝公司欲寻找市场突破口、迅速扩张,想获知营销策略。对此,她与同学们参考摩拜模式,提出了“每天一元钱,康力优蓝陪伴你成长”、采用融资租赁的合理方案。团队还有一个亮点,即播放了一段音乐,将音乐与此幼教产品相结合,成为抓人眼球的创意。杨美清还谈到,第一年参赛时败给本科生团队,就是因为思路不够开阔。去年,他们为宜信智能投顾项目设计了十分落地的APP,结果案例获一等奖。张宗杰认为,破题点选择主要需从企业实际出发,重在充分准备及多选方案。此外,收集大量企业信息,也便于在做企业调研时能有效沟通。他说,方案出奇是为了致胜,为了致胜“不出奇也没关系”,而PPT的制作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时间安排也对成绩起关键作用,必须在有限时间内表达清晰,将案例分析以最佳方式打动评委,完成展示。最后他表示,也需争取更多机会与更多评委进行交流互动。
第三个话题是企业调研如何取得收获。张宗杰谈到,这门课程通过调研,可获得完全不同的收获,利用这样的实践机会可以学到许多,而收获多少取决于自己。原因在于,同学们对课程的诉求相差大,收获相差也会很大。他认为,调研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社会关系,也借机加强自己与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这是意外的收获。陈淑娟则强调,在调研时应多站在行业的角度、用户的角度、竞争对手的角度,多渠道、全方面地思考问题,发掘案例中并未透露出的信息。基于调研后深入思考,再进行沟通才会收效更好。
第四个话题,团队分工与协作。杨美清分享了她参加两届MBA大赛的经验,特别是去年参加康力优蓝机器人案例,拿到了冠军。她认为分工与协作至关重要,沟通频率与获奖成正比。在协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完全投入,多次讨论,透彻深入,使得方案得以落实。团队还引入场外顾问,咨询学习,团队成员妥善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人尽其才。他们取长补短,完善方案。张宗杰认为,团队队长更需承担重要责任,需要更多担当。他说,团队组织需多样性,在队里同学们互助互学,获益良多。杨美清也赞同这一看法,认为队长更需人格魅力,要有感召力。队长还要提出计划,进行分工,要将每个人都带动起来;还要把握好时间点,分配任务,总结阶段性成果。
经过统计,2017年参加案例大赛的团队共有79支,选课人数超过300人,创下了13年来案例大赛校内赛的历史记录。在79支团队中,有本硕博团队,还有MBA、EMBA团队,非经管院校的团队达到18支,充分体现了“跨院系学生打破院系组队参赛,打造跨学科、跨院系、跨文化的沟通平台”的重要意义。

活动现场
【关于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案例大赛】
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案例大赛(以下简称“案例大赛”)是清华大学的传统赛事之一,由清华经管学院MBA教育中心主办、清华经管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全程提供学术支持。
案例大赛始于2005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3届。2013年开始,大赛调整为覆盖清华大学所有院系的校级赛事。2014年首创中英双语参赛模式,邀请全校学生(包括国际学生)共同参赛。2016年,案例大赛在比赛的同时开设“管理案例研究实践课程”,把真实的案例大赛和课程学习进行结合,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学习能力。多年来,案例大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与企业真实管理问题的有效结合,以打造全新的实践学习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在共享教育资源的同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2017年度案例大赛由宜信公司、伊利集团、东方雨虹、盛隆电气提供案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