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2018年12月14日下午,本学期第二场清华MBA企业移动课堂再度发力。MBA在校生、校友一行走进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访学习,MBA1998级校友、海兰信数据科技公司总裁魏法军热情接待。MBA教育中心校友发展与企业合作高级主管朱亦丹等老师参加活动。


求知欲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同学们进入京郊海淀保科技示范园区,参观海兰信一层大厅的展示中心。在海兰信科技公司运营部运营经理陈东的详细介绍下,同学们对海兰信的航海智能化和海洋信息化两大主业有了直观了解。综合导航系统产品、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全国近海雷达网、无人机动智能平台系统、海洋立体观监测网等围绕两大主业的系列产品,以实物、沙盘、模型、电子监控图形式呈现出来,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引发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1546591074762055241.jpg

(清华经管MBA校友参观海兰信数据科技公司展厅)

 

在座谈环节,魏法军以“海兰信创业之路”为题,与同学们展开交流讨论。座谈分为四个部分:公司简介、创业分享、校友寄语、机器人大讲堂。主要内容集中于海兰信创业分享。经魏法军介绍、详解,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画卷跃然呈现于同学们眼前。

 


自主创新前行,贵在坚持不懈


魏法军介绍说,2001年海兰信创立,锁定航运业黑匣子领域,当年即自主研制出国际标准的黑匣子。然而,创业航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他迄今记得,当获知此前交通部海事局发展黑匣子的规定仅为建议性文件时,心情“一落千丈”:真正存在安装需求的船舶仅有“琼州海峡至大连之间”的76艘,“500总吨位以上的船舶安装黑匣子”、“符合条件的船舶二三十万艘,每个黑匣子10万元”的美好“憧憬”顿成泡影。在此情况下,海兰信果断转向国际市场,坚持三年持续创新研发。这一阶段,公司经营举步维艰。2001—2003年上半年,海兰信一直处于“签订合同却无交货”、有投入无市场的窘境,仅以融资支持运维。而当时远洋业一切电子产品均由外国垄断。


有同学一针见血地问及:“作为初创企业,海兰信试水国际‘深海’,业务覆盖几十个国家、定位于空白领域,是什么支撑海兰信当年在几乎无法完成的布局中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魏法军指出,挑战中孕育机遇,晦暗时也有光明,而“峰回路转”总是留给深谋远虑、严阵以待、坚持不懈的人。2003年4月,中国海军361潜艇突发事故,航运业安装黑匣子提上日程。海兰信以深厚的民用基础、丰富的经验积累,以锐意进取、勤奋创新的忘我精神,在16家招标企业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让海兰信实现了“民转军”的腾跃,立上潮头。此后,海兰信顺势展开军民融合,从“一无所知”的初创者,历经创新迭代、犯错纠错、自主研发的艰辛历程,直至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为企业驶向远洋打下了坚实基础。  


1546591147423081092.jpg

(MBA1998级校友、海兰信数据科技公司总裁魏法军为MBA校友同学分享创业故事)

 


把握战略机遇,主动寻求资源


魏法军提及,创业之初海兰信发展的关键和难点在融资,MBA1998级校友、海兰信科技公司董事长申万秋亲自负责融资。然而,融资无门,公司陷于窘迫。一筹莫展之际,适逢中远集团欲为所属船队安装黑匣子,立项经费达100万元,正处于调研论证阶段。中远集团与清华经管学院合作关系良好。申万秋迅速把握此战略良机,成功达成与中远在此项目上的合作,并出让10%股份。中远遂成为海兰信的重要股东。依托清华、中远的背景,海兰信从中远手中取得了首张国际标准黑匣子的订单。他强调,对海兰信来说,这是一桩“非典型”投资,促成了公司的业务起步,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说,“创业的核心在于主动寻求、挖掘资源,而当年海兰信抓住了战略时机。”  


发达国家长期垄断远洋电子产品,不仅要求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对于建立服务网点的要求更高。海兰信走向国际市场,首当其冲在于提升服务能力,当务之急是解决“批量化生产、建立服务网点”两大问题,这同样需要抓机遇、寻资源。2004年,海兰信与瑞典康士廉公司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投资公司、研发产品、输出资本,双方合作获益的同时,更实现以“国际化驱动本地化”的战略。   

 

1546591209293014254.jpg

(“海兰信创业之路”座谈环节现场)

 


清华品牌故事,贯穿创业主线


魏法军强调,在海兰信的“非典型”发展历程上,借助清华品牌始终是贯穿其创业之路的灵魂与主线。他讲述海兰信创业中的清华故事,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清华的品牌力量。


一件招聘的事例很有说服力。创业之初,仅有百万元注册资本的海兰信在清华南门外的三才堂租借一间小办公室,展开招聘。聘用的首位技术员工是北理工汽车电子系的研究生,招聘结束他回去与他爱人说:“今天面试的公司一无所有,但却是清华人创办的。”他爱人认为,如果是清华人设立的创业企业,则不会太差。基于此,他坚定了决心并顺利入职(如今已成为公司副总)。可见,清华的品牌价值在创业之初便已显现。


此外,海兰信融资事例更凸显清华品牌的力量。海兰信在发展期间,资金曾几乎断流。那时上市公司深宝安的投资部正寻找项目,携外围跟投,跟投之一的投资人出资280万元,前提是深宝安领投,但深宝安最终否决了投资议案。这位投资人第一反应是“撤资”,但当他回家与爱人商量时,他爱人回应说:“清华的创业公司靠谱!”于是他并未撤资,后来他获得了一亿元以上的丰厚回报。首钢冶金机械厂改制时,也因寻找清华项目而投资海兰信。海兰信起步时虽然步履蹒跚,但因有清华北方、中远集团等实力股东的鼎力支持,还借助清华电子系、清华精仪系提供技术支持,才得以扬帆远航,迅速发展。 

 

1546591277394004725.jpg

(清华经管MBA校友在海兰信公司合影留念)

 

最后,魏法军对海兰信的“非典型”创业经验加以提炼、总结。首先是关注刚需。他认为,航运业黑匣子市场是一个从无到有、靠政策驱动的“刚需”市场。远洋业从北欧、日本滥觞至今,勾勒出趋势与潮流,而真正意义的“大刚需”甚至超越潮流。海兰信正以一种适应刚需的迅捷创新之势赶上潮流,引领潮流,所以创业的真谛就在于“关注刚需”。其次是聚焦主业、集中资源。此外,他还谈到锻造核心团队、打造企业文化、坚持持续创新、战略领先及一流执行等诸多经验要素,突显“小核心、大协作”的理念思维。


问答环节穿插于座谈过程中,同学纷纷发问,涉及股权激励、竞争优势、风险控制、损害管理等方面。通过座谈分享、问答交流,同学们真切体会到,在两位MBA校友创业者的擘画下,创业17载,海兰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先后五次主动寻求战略转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步步驶向深海远洋。目前海兰信正以“贡献海洋,献身国防”为企业神圣使命,坚持“客户至上,奋斗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将企业打造成为全球智能航海的引领者、中国智慧海洋的建设者以及军民融合的实践者。参访结束,魏法军学长谆谆的“校友寄语”言犹在耳,同学们普遍认为此访收获颇丰,他们纷纷祝愿海兰信最终实现创业之初所立下的宏图远志!

 

文:万军  马嘉


【相关阅读】

起航清华MBA 拥抱辽阔海洋——访MBA1998级校友、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万秋


【海兰信】


海兰信数据科技公司由清华团队于2001年发起成立,2004年成为中国海军装备供应商,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专注于航海智能化和海洋信息化领域,产品同时面向民用和军用市场,业务范围已覆盖航海领域的商船、海工特种船、公务船、渔船、舰船等多种船型,以及海洋信息化领域的物理海洋、海洋测绘、水下工程,海底观测、海上无人系统、海域管理等。公司在国内海南、广东、上海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在德国、新加坡、俄罗斯、加拿大等地设有分公司及研发中心,目前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80 多个服务网点。公司坚定“国际化驱动本地化、资本驱动实业、军民深度融合相互驱动”发展格局,构建海洋大数据生态产业平台,努力成为全球智能航海的引领者,中国智慧海洋的建设者,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海军装备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清华MBA企业移动课堂】


是由清华经管学院MBA教育中心主办的MBA学生走进企业进行深度学习的实践项目,也是搭建清华MBA与企业(包括校友企业)之间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本期企业移动课堂将走进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探究海兰信的发展和成功秘籍。